当前位置: 首页 >>国际理解>>工作成效

立足校本,研训合一,高位发展 ——常州市第一中学校本研训的实践与反思

来源: 录入者: 发表于: 点击:

 

一、学校概况
1.办学历史:常州市第一中学始创于1925年,工商界人士卢正衡先生独资办学,创立了“武进私立正衡初级中学”。后学校数易其名,到1952年,学校由常州市人民政府接手,正式定名为“常州市第一中学”,至今为国家的发展培育了一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校友中有7名两院院士(著名飞机设计专家陆孝彭、著名农业机械专家蒋亦元、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教授庄逢辰、航空智能材料的开拓者和结构测试专家陶宝祺等),还拥有一批各方面的杰出人才,如C919大型飞机总设计师、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等各行各业专家。
2.办学规模:学校现占地面积71320平方米,建筑面积 50623.27平方米。现有在校学生近2000人,普通教学班级38个,教职工200多人。2011年,学校和美国白石高中合作,创办了“一格国际优才实验班”,高一到高三每个年级招收两个班。
3.办学理念系统
办学理念:尊重、支持、合作、发展。
核心教育理念:每一位学生都是整个学校。
办学追求:办学生喜爱的教育,办学生做主人的教育,办培养学生独立人格、批判思维的教育。
办学目标:建设现代优质学校,提供让学生和家长满意并向往的优质教育和优质服务。
教师发展目标:业务精湛、合作和谐、增效减负、深受欢迎、善于创新、自成风格
学生发展目标:阳光心态、优秀学业、国际视野、领袖素质、一流口才、明显特长
核心价值观:团队合作精神
4.办学特色
这些办学理念绝不是镌刻在墙壁上的话,落实在行动中,就是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满足师生幸福成长的需求。2005年起,学校率先在江苏省开展“增效减负”行动,此行动立足于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升学生学习效率。2008年至今,我校共有54名同学进入清华、北大,每年均有近50%的人被复旦、上海交大、苏州大学等985、211学校录取,录取重点一本院校的学生近75%,二本上线率99%左右。学生学业负担减轻了,也就有了更多时间发展自己的特长,学校社团活动精彩纷呈,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绩。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科技教育特色日益鲜明。我校智能机器人竞赛成绩一直名列江苏省前列,多次获省团体一等奖,在全国及国际比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或冠军。智能机器人辅导教师队伍建设取得长足进步,课程体系亦已形成,相关教材作为江苏省精品校本教材正式出版。2012年学校成为江苏省智能机器人课程基地,并在省级视导中获得“优秀”等第。学校还是江苏省较早开展计算机编程教学及信息学奥赛活动的学校之一。 “阳光体育”生机勃发,“俱乐部+达人秀”项目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阳光体育优秀案例。健美操队的啦啦操两个项目获得全国冠军。女子排球队获得江苏省第十九届中学生排球锦标赛高中女子组第一名。民乐团是江苏省中学系统唯一的“十佳学生社团”,已十余次在国际教育、两岸文化交流中担任重要文明使者。在学校“‘传承•创新’美育课程基地”项目成功入选2016年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
 “增效减负”的实施这条道路是艰难的,只有教师解放思想,才能有学生的发展。为此,我们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关于“好教师标准的调查”,结果显示:知识渊博、风趣幽默、风格突出等词成为高频词语,归结起来也就是“教得好、受欢迎”。最终,我们把“业务精湛、合作和谐、增效减负、深受欢迎、善于创新、自成风格”作为教师发展目标。目前,学校共培养了“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人,教授级高级教师8人,省特级教师8人,市学代、骨干、能手等优秀教师上百人。
近几年来,学校开阔教育视野,变革教育理念,致力教育科研,创新学校课程。学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连续十多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先后荣获“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江苏省教科研先进集体” “江苏省先进教育集体”、“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标兵”等称号,连续7次获得“江苏省科技教育五星级先进集体荣誉”,是“江苏省校长培训基地”。
二、校本研训的实践与措施
卢正衡先生创办学校时就提出“良校必赖良师”的原则,严谨办学,不断探索。教师是立校之本,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校本培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校在校本培训中把“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以“合作和谐”作为教师团队文化的核心,经过多年的建设,一支以“业务精湛、合作和谐、增效减负、深受欢迎、善于创新、自成风格”为特点,以名师为龙头、骨干教师为主力、青年教师为梯队的教师队伍已基本形成。
(一)强化爱生意识,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浓度
     高尚的师德和高超的师能是教师使命和责任的两块基石,我校一直坚持“师德和师能并重,师德为先”的原则,因为师德是人格力量的源泉。早在“十五”期间我校就明确把“爱心、责任心和耐心”作为师德的核心,要求教师本着“每一位学生都是整个学校”的核心教育理念,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业,更要关心学生的成长,特别是他们的思想品质和心理健康。要求教师正确理解爱和责任心,“爱学生”和“负责任”不是把学生牢牢“抓在手中”,而是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自主、自由、健康的成长。要求教师学会倾听,学会等待,了解和理解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但不是讨好学生。有些老师认为爱学生就是要讨好学生,就不敢管学生。我们要求教师对学生要“狠”一点,“狠”不是整天板着面孔,更不是学生犯错误后把学生痛骂一顿,而是对学生成人成才的结果负责,做任何工作都要有布置,有要求,有检查,有反馈,有总结,就是“盯到底”。对过程中表现好同学要毫不吝惜表扬,对做得不到位的同学要批评教育,甚至采取惩罚措施,直到学生朝向我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狠”还表现为学生对你要有敬畏,提到你肃然起敬,有怕惧感,而不是与你称兄道弟。我们说师生关系是良师亦友,但良师亦友不是并列的关系,应该是先良师后朋友。其次是从时间上来看,在基础教育阶段,老师更多的应该是良师,到了大学,学生更加成熟了,师生可能更多的是朋友关系。“严师出高徒”是至理名言,教师的爱决不是放松管理,是严而有格。老师不能提出高出学生承受能力的要求,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违背规律、违背常识、违背人性。
在具体措施上,除了教育政策法规的宣讲外,我校主要通过开展“创优争先”、“党员示范岗”、“青年教师师德演讲”、“讲身边的优秀教师”道德讲堂、“写给老师的一封信”等活动,宣传身边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使广大教师在活动中受教育,提升教育境界。我校教师的奉献精神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在每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期间,为了不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几乎所有任课教师都坚持在走廊上答疑,“在冰点以下的走廊上答疑”已经成为体现我校教师敬业精神的靓丽风景,这件事本身就是对学生很好的责任感和爱心教育。在学生民主评教中有90%以上的教师被学生评为优秀,在“家长问卷调查”中家长用得最多的词就是“敬业”“有爱心”“耐心”“负责任”等。
(二)通过课题引领,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
我校十分重视教师的理论学习,让教师成为“研究者”,学校教研处经常向教师推荐阅读书目,每年寒暑假向教师推荐一批优秀书目,并将特别优秀的书籍如《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空杯心态》《教师最需要什么》等发给教师,要求教师经常学习。教研处每年给每一位教师订一期杂志,各教师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教研处还通过编印《一中学刊》向教师推荐优秀文章,各教研组还通过读书报告会、论坛和沙龙等,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近年来各教研组论坛和沙龙的主题有:有效教学、教学设计的评价、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如何加强家校联系等。各教研组每月开设2-4节校本研究课;学校形成“人人有课题,个个在研究”的良好局面。随后,学校大力倡导在教研组内开展创意项目的研究,此研究使得我校每个教研组都有了项目引领,推动了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的主动发展,成效显著。仅“十二五”期间我校就有18项市级以上课题立项,15项顺利结题,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全国、省、市奖励。
开展课题研究是凝聚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抓手,一个课题组就是一个团队,一个有着共同兴趣、爱好和志向的研究团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探索,增进了感情,凝聚了人心。我校数学、物理、地理、体育和化学等教研组通过课题研究,营造了良好的研究氛围,教研组内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势头良好,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有名的优秀教研组,化学和信息教研组被评为市红旗班组,物理组是省优秀教研组,信息组领衔的智能机器人课程入选2012年江苏省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学校统整美育课程,促进跨学科综合学习,充分挖掘和整合各学科中的美育元素,着力打造以艺术为重点的美育核心课程体系,申报了“‘传承•创新’美育课程基地”项目并且成功入选2016年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
近几年,学校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以课程统整为手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包括校本化的学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学农、西餐、礼仪)、学科竞赛课程、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含学生社团、模联、头脑奥林匹克等)等课程板块。形成如下的课程图谱。
 
早在2006年我校就针对当时学生学业负担普遍较重的问题,启动了增效减负行动研究。我校师生根据增效减负的主要做法和经验编写的《行走在教育理想和教育实践之间》《课程生活与感悟》两本书,均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目前,增效减负行动正向纵深发展,增效减负工作影响辐射省内外。从增效上来看,近几年我校学生在高考、小高考和学科竞赛上均取得明显突破。2007年以来来高考中近60人被清华、北大录取,近五年高考与小高考成绩年年攀升,学科竞赛获得省一等奖的人数已稳居大市第二。从减负上来看,考试次数明显减少,作业负担由重变为一般,学生的负担感有所下降,进校时的心理变好,对学习的兴趣明显增强,父母、教师对学习成绩的关注下降,总体睡眠时间增加。
(三)注重评价引导,拓展教师发展的宽度
学生发展的多种需求,教师个性的丰富多彩,需要学校对教师进行发展性的多元评价。加强教学设计的评价研究是进一步提升课堂质量的重要举措。在前两轮增效减负行动研究过程中,学校主要通过学案导学以及构建民主、互动的课堂文化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中,学案导学对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巨大,对提升青年教师课堂质量效果明显,有效缩短了同级同类班级同学科的均分差距。但学案导学对规范课堂教学行为的作用毕竟有限,教师之间以及同一位教师的课与课之间的教学效果依然参差不齐。基于此,学校将教学设计作为深化增效减负首要解决的问题。
学校的教学设计评价研究主要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第一,教学设计的课前评价。教师在授课前须进行集体备课。首先,由备课组长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然后,其他教师对这个方案进行分析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是否与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相一致,是否明确、具体、可操作;教学资源选择是否丰富而合理;教学方法是否恰当,例题选择是否典型、合理,是否留给学生足够的练习时间,是否处理好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作业是否适度、是否分层。最后,备课组形成意见基本一致的教学方案,各人再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班级学情开展教学。第二,教学过程评价。这种评价可以由教师自身完成,也可以与备课组其他教师共同完成。主要是评价教学方案中预设的内容是否得到落实,课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等。如果存在问题要第一时间将调整建议反馈给其他教师,避免其他教师出现同样的问题。第三,对教学效果的整体评价。通过评估学生作业正确率和完成时间,对作业中存在的明显问题,在下节课中进行补偿教学。
另外,学校从教育、教学、学科竞赛、教科研、课程建设等诸方面对教师进行发展评价,避免了统一要求和千人一面,教师只要在某一个方面取得成绩都会得到学校的肯定和表彰,这就拓展了教师发展的宽度。例如,在教师节表彰中增加集体项目和特长性项目:“增效减负先进教研组”、“增效减负模范备课组”等,旨在引导教师团队合作。增加了“增效减负模范教师”、“王牌教师”、“金牌教练”等,旨在鼓励教师多元发展,个性化发展。
(四)加强师能训练,增加教师专业发展的厚度
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是建成由一定数量的专家型教师、有一大批具有反思习惯的成熟教师和迅速成长的青年教师组成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教师的业务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的业务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我校师能训练的主要方式是三种:一、校级名师工作室学习共同体,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二是年级组的研讨会;三是学校和教研组共同组织的基本功大赛和各种讲座与培训。
  2012年我校再次启动校级名师工作室学习共同体,先后成立数学(袁守义)、数学(李金蛟)、数学(张捷)、班主任(张桂英)、班主任(倪莺)、语文(贺克春)等校级名师工作室,扩大名师工作室的专业范围并形成校级梯队。继续开展班主任基本功培训,请身边的优秀班主任进行专题讲座,开展“做一个智慧的班主任”等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取得了成效,青年班主任的管理理念和水平有了一定提高。至今我校已有李万龙、刘霁华、房宏、王明华、陶兆宝、李金蛟、满春燕、倪莺等8位常州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有近百名青年教师参加了市级、校级名师工作室。
2013年在常州市教育局的组织下,常州市第一中学、常州市第二中学与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联合举办了以“凸显教学个性、构建新型课堂”为主题的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上海市教研室的5名导师与市一中、市二中的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科研共40名骨干教师开展研修活动,先后有多位教师到上海学习,各专家也分别来我校开课、讲座以及面对面交流指导。出国进修渠道畅通,先后派出近60名教师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欧洲、韩国等地参观学习或访问交流。
年级组是学校管理中的基层行政单位,对每位班主任和教师的工作最为了解。年级组的研讨会是提高班主任管理能力和教师教学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我校每个年级在每一次阶段测试后都要组织研讨会,这个研讨会既有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有失败教训的反思,其中最主要的是反思和改进。每一次研讨,校长室和年级组都要认真研究,落实发言的教师,指导发言的主旨。发言教师也都认真准备,态度诚恳,这种贴近教师实践的交流是教师收获最大的研训。每年的高三研讨会,学校都让其他年级的青年教师参加。暑假的教学实战培训,更是直接面对课堂教学和课前、课后的学习管理,直截了当,直奔主题,得到了教师们的一致认同。
开展教研组主动发展活动。把教研组学习共同体文化建设、青年教师基本功提升、成熟教师的反思意识的培养作为教研组主动发展的重点。强化师徒结对、名师高徒、名师工作室等工作。编辑、出版一中名师个人专辑,举办一中名师讲坛,让名师的教学经验与同行共享,扩大名师的影响。各备课组编制的学案在教学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化学组的学案,被市内外许多学校借鉴,化学组被评为常州市红旗班组、常州市教育局巾帼文明岗、常州市优秀教研组,市中学化学教科研基地。物理组被评为省优秀教研组、市模范教研组、市重点中学教科研基地。英语组被评为市优秀教研组。信息组被评为市红旗班组。数学教研组被评为常州市高中数学唯一的学科基地,该组主动发展的有关做法,分别在常州市中学数学年会、常州市全体数学教研组长会议、常州市教研组主动发展论坛和北郊中学作了专题发言,受到好评。省教育厅丁晓昌副厅长也对我校的教研组主动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
把专家请进来开设讲座,开阔教师眼界,提升学科素养。近三年以来,我校先后先后请胡慧闵、彭钢、朱志平、吴永军、马斌、杨孝如、金涛、朱雪梅、沈志斌等知名专家来校讲学。
(五)青年教师特训,加快教师成长的速度
伴随学校青年教师的比重的逐渐增加,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成长成为当务之急。我们认为老教师的“传、帮、带”能够帮助青年教师最快速的成长,所以我校每学年开学初都要举行师徒结对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教学师徒、班主任师徒。明确“师”的资格和职责,本校的优秀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开展“一帮一”活动。继续实行“名师高徒”计划,将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与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结成对子,加大了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的力度。这样有组织、较规范的导师引领制培训,可以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资源优势,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理论,技能以及教科研的传、帮、带,从而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青年教师需要的是教学实践力,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力归根结底是在进行“课堂分析”的“临床经验”中培养起来的。校本培训必须以“课堂分析”为主要手段,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力”为目的。针对学校教师发展实际情况,以学校为培训基地,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以本校青年教师为培训对象,以解决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生成的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青年教师实现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高效益的实战能力为活动主题,从专业知识结构、教学基本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科研能力等方面为内容进行培训。
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项目的确定自下而上,第一轮由各教研组根据学科课程标准拟定比赛方案,包括比赛时间、项目和评分标准,必须体现学科特色,在指定时间内推选出规定名额的参赛人员。到第四轮,教研处在教研组推荐的基础上确定人员参加课堂教学比赛即对外公开课教学。学习在训练中度过,能力在实战中提高,技术在比赛中突破。每年的青年基本功竞赛都有五个项目,除了解题和上课是固定项目钱,其余项目每年都有调整,近几年进行的项目主要有信息技术应用(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微课制作的培训等)、即兴演讲、板书设计、教学设计与说课、写教育故事与案例等,与常州市和江苏省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的项目接轨,基本一致。但比不是目的,促才是目的。在学校组织的比赛前,各教研组都会主动进行基本功的培训。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比赛,青年教师的基本功有了明显提高。近几年来我校青年教师在省市基本功竞赛中屡获大奖,共有超过12人一等奖,其中蒋建兵、朱志刚老师分获江苏省数学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顾超老师获得江苏省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第六届江苏省全民健身运动会健美操比赛银牌,“乒乓球课”入选高中体育学科精品课,还有钱柳云、陈新华、邓小进、田秀权等多位教师拍摄了市级精品课,两位教师获得常州市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论坛一等奖、第一名。
从实践出发,围绕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疑难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培训。基于青年教师发展中形成的真问题做一些实实在在的调查,在行动实践中确定培训的内容,聘请该领域的实践专家来进行针对性培训。例如为了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推动我校各学科命题工作,提升教师科学命题能力,把握命题技术和策略,学校特邀请常州市教研室教研员周於、孙福明两位老师给我校青年教师做了关于如何命制试题的专题讲座。在暑期的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实战培训中,聘请专家分别作“有效教学的课堂实施”、“保障高成长的教学效益是名校教师应有的特质”、“论文、案例的撰写与课题研究”等讲座,对青年教师启发很大。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技术引领,进行微课程研究实践,形成青年教师微课程资源库,此举已经引起常州市电教馆的关注和大力支持。
(六)搭建一中讲坛,激发参与培训的热度
为了充分发挥名师教育资源的引领、辐射与示范作用,活跃学术氛围,促进校本教研,培育名优教师,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从2014年开始,我校实施了“一中讲坛”活动。至今已经正常开展8期,近30位教师和家长走上讲坛,开设内容涉及教师知性阅读、家庭教育、班主任工作、学科教学、心理健康、体育保健、音乐、美术、信息技术运用、职业诉求、域外教育采风等涉及内容广泛的主题讲座,广受教师欢迎。
在实施过程中,围绕学校教师发展的整体目标,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及教师队伍的实际需求,教研处制定了《常州市第一中学名师讲坛实施方案》。刚开始只是为了把身边优秀教师的经验加以介绍和推广,规定凡是具有常州市五级梯队及以上系列称号的教师,获得市级及以上荣誉的教师如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等,获得基本功竞赛市级一等奖及以上,有专业特长和兴趣的教师必须申报讲坛主题。后来,根据调查访谈,进一步了解到教师的实际需求,通过他荐和自荐的方式进一步扩大主讲教师范围。为此,从第3期开始,活动名称也由“一中名师讲坛”变为“一中讲坛”。
教研处以菜单的方式分类汇总讲座主题,每次提供5个主题“菜单”(后来部分教师反映每个主题都很接地气,都很想每个都去听,但同时开讲只能舍4选1,非常可惜,后来根据情况适当减少主题或时间错位开展)通过一中校园网校本培训选课系统公开发布,让教师进行选择,每次每位教师个人进行完全自主选择其中一项,然后由信息组专项负责教师进行人数统计。据选课人数统计结果,兼顾结构均衡进行讲座筛选(一般来说,选择人数在15人以上的讲座都要开设)。为了确保培训在完全自主选择的状态下进行,同时也为了保证选择了被淘汰课程的少数教师的权益,教师可以进行二次自主选择。然后教研处与主讲教师进行意见沟通,落实讲座时间和支持条件,形成最终的讲座菜单并通过校园网和校信通发布详细的讲座信息。教研处与主讲教师和部分参与教师进行沟通,确定时间、地点。每一次专题讲座,每一次活动要求落实签名。要求教师做好听课笔记,原则上要求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写好心得体会。主讲教师每次讲座时间控制在90分钟内,然后解答听课教师的提问,互动交流约30分钟。因为是身边的教师,大家放得很开,交流很热烈。教研处安排人员负责填写好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并把教师培训信息及时通过“江苏省教师管理系统”进行登记,为参与教师申请校本培训学时。
“一中讲坛”已成为学校师德教育、教学研讨和校本培训的一个有效载体,激发了教师的教育内驱力。“一中讲坛”并不是出于某种任务,而是教师成长的自觉需要;“一中讲坛”也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补充,更是教师的精神家园和心理辅导课堂。为此,我们适当增加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比重,目的在于为教师搭建切身感受成功人生的平台,激发工作和学习的热情,营造科学、多元、开放、和谐的教育学术氛围,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正如韦祥红老师所说:“一中讲坛真正体现草根式、接地气理念,专家就是身边的典型活字典。”该项活动曾被常州日报、常州晚报等专题报道。
三、校本研训取得的成绩
1. 名特优教师群体逐渐形成。研训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支师德和教育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群体已基本形成,特别是我校教师乐于奉献,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常州社会上享有盛誉,成为常州市民心目中向往的著名教师品牌。其中学校五级梯队发展良好。截至目前,学校共培养有“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李万龙、房宏等2人,有李万龙、费宏、刘霁华、陶兆宝、陈宝祥、李金蛟、房宏、陈雪泥等教授级高级教师8人,省特级教师8人,有全国优秀教师1名,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 人,常州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8 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3人、学科带头人等市五级梯队人才近百名。有常州市学科中心组成员16人,常州市兼职教研员5 人,教科员1人。
2.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我校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主管班级教学、新教师培训、课程评价等教育实践活动中具备高水平的业务能力。大量名师和中青年教师以课程改革为契机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研讨活动,组织上千次组内听课、议课、评课活动。学校在每学期大规模的中青年教师优课评比的基础上,积极地对外开课,积极推荐教师参与各类教学比赛,有一批青年教师在省市教学比武中取得优异成绩。积极承办了省、市教研等大型活动,开展各类教师教研沙龙活动。每年都有10多名教师在常州市教研活动或研讨会上作专题讲座,有10多名教师开设常州市级研究课、示范课。近几年我校教师在省级教育教学比赛获奖人数25人次,市级以上获奖人数31人,吴文婷、都承峰、徐斌、卜方、钱柳云、顾秋娜、张玲娜、邓小进、王培霞、顾超、赵越、孙旭等多位老师在全国、省、市评优课、优秀课例评比或基本功竞赛中获一等奖。李万龙、房宏、费宏、刘霁华、阮航卫、姚国英、李金蛟、袁守义、陈宝祥、毕晓敏、陶兆宝、俞顺亮、王明华等一大批老师都形成了鲜明的教学风格。陈新华、吴文婷、邓小进、蒋建兵等先后被评为常州市优秀班主任。
3.教师教科研能力不断发展。近几年来,学校以创意项目、课题为抓手,构建了教科研三位一体的主动发展模式。学校承担的1个教育部规划课题、10多个省市级课题均顺利结题,还有11个国家级、省市级课题正在研究。学校建设了微课程网站和E学习平台,录制微视频达700多个,总访问量达到12万次以上。第三轮主动发展以来,创意项目的开展使得我校每个教研组、年级组都有了项目引领,推动了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主动发展,成效显著,在市第四届主动发展创意项目评价中我校的获奖总数占全市高中学校的三分之一,有两个项目获得一等奖。教师积极撰写、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教研论文,每年均有100篇左右论文公开发表或获奖。5名名师提炼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出版教育教学专著多部。
4. 教师开发、开设课程的能力得到提高。许多教师一专多能,除能上好必修课程外,全部专任教师都胜任高中新课程中选修Ⅰ课程的教学,大多数教师具有开发选修Ⅱ课程的能力,近几年来共开发出40多门比较成熟的校本选修课程。除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外,学校逐渐形成了“课程向学生打开、向自然打开、向社会打开、向家长打开、向活动打开”的课程建设新思路。每年暑假学校开发了包括游学(西安延安营、徽风皖韵营、“行走在路上”等)、创客教育、智能机器人、老区社会实践在内的20多门研学课程,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佳农探趣”野炊、割稻子,行知基地采茶、篝火晚会等注重学生动手和体验,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军训时家长与孩子互写家书,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家长走进课堂,先后开设过《古陶瓷与中国历史兴衰》《面包的制作》《职业律师简介》《税收基础知识》等几十门课程,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丰富多彩。结合学校特色,我校建成了江苏省智能机器人和“传承•创新”美育两个高中课程基地。
5.教育教学质量高位均衡发展。“每一位教师都是整个常州一中”,教师的高度决定学生的高度。我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位均衡发展,高考本科达线率全省领先,近几年二本达线率均在99%左右,一本达线率保持在70%以上。第三轮三年主动发展期间高二学业水平测试4A人数一直位居常州市区第一,人均高考加分稳居常州大市第二。五大学科奥赛成绩已稳居常州大市第二,每年获得省一等奖的人数都在70人左右。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学科奥赛辅导机制已基本形成。
我校的增效减负、艺体教育、科技教育、项目建设和学生“三自发展”教育等素质教育创新举措在常州乃至江苏省产生一定影响。介绍我校增效减负经验的《课程生活与感悟——常州市第一中学深化增效减负,打造素质教育名校的实践》一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2015年10月)。我校增效减负的经验《增效减负,打造素质教育名校——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增效减负”十年纪实》刊登在《中国教育报》(2015年9月30日第10版),《设计·课程·动力——常州市第一中学深化增效减负的三大举措》发表在国家级杂志《基础教育参考》(2015年第11期)上,受到广泛关注。我校所完成的《基于学校课程统整的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研究》(GHB093191)经教育部规划课题领导小组顺利验收,审核通过准予结题。学校负责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混合学习”项目荣获2013年省教育成果一等奖。2016年6月15日殷群校长、李万龙副校长在江苏省教科院组织的“校长沙龙”活动中以“增效减负——行动研究的实践与反思”为主题面向全省进行网络直播,介绍我校增效减负的实践经验。
但随着学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校教师专业发展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名师后备人才不足,主要表现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数量偏少,学科带头人年龄偏大,教科研水平尚需进一步提升。还有青年教师培养和班主任专业发展的任务还很重,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比重还比较低等,这些都对我们的校本研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此,学校将继续坚持师德、师能并重,师德为先的基本方针。成立青年教师发展学校,继续坚持以教育教学基本功竞赛为核心的青年教师培养策略,根据形势发展和学生特点不断调整基本功竞赛的内容和方式,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继续坚持课题引领和评价引导的策略,要求市骨干教师以上教师积极申报市级以上课题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市级以上课题,以课题引领自身成长。健全优秀教师多元发展机制,继续探索优秀教师分类评价、引导个性发展的方法,将优秀教师分为王牌教师、特长型教师(如学科竞赛等)、学者型教师和管理型教师。建立班主任职级制度。拟将在职班主任分为初级班主任、中级班主任、高级班主任和特级班主任等四个层次,与教师职称并列,同等对待,引导、鼓励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实施第三轮教师组主动发展规划,严格以课例为核心的校本研修制度,充分利用智能录播系统、微课在课例研究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大教师交流,积极派遣优秀教师参加省内外的有关交流活动,特别是要加强优秀教师与其他名校、高等院校的联系,开拓视野,提升境界,开阔胸襟,激发动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