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节 自由落体运动 (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理解是重力加速度,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3)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轻重不同物体在真空中的下落过程,实际测量重物自由下落的加速度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科学推理和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3、情感态度和世界观
感受前人(亚里士多德)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思想和正确的世界观。
【重点难点】
1、认识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重力的大小关系。
2、通过纸带获得时间、位移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探究出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
【器材准备】
纸币,铁块,纸片,牛顿管,抽气机,交流电源,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复写纸),铁架台,纸带,重锤,长刻度尺,多媒体投影,自制反应速度测试仪。
【教学设计】(详见PPT)
一、新课引入:
1、通过“抓百元纸币”的游戏,让学生认识到,下落物体运动的快慢会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并过度到研究“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铁片和羽毛谁会先落地?”
2、通过牛顿管内(已经完成抽气)铁片和羽毛几乎同时落地的事实与学生想象结果的落差,向学生证明空气阻力的真实存在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
3、再根据月球落体实验得出结论“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轻重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引入自由落体的概念。
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
1、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以及判别条件。强调“空气阻力真实存在,但对密度较大物体运动的影响可以忽略。
2、引导学生掌握记录物体直线运动过程的方法:频闪照相、打点计时器、高速摄影等。
3、提供学生使用打点计时器记录自由落体运动实验的装置,提醒相关注意事项;引导学生适当取计数点,并测出各计数点到起点的距离(即重物下降的高度)和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
4、学生利用装置记录自由落体运动过程,打下并选好纸带,取计数点测量。
从纸带上我们能直接获得的信息是什么?
5、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何根据已有的时间、位移的信息判别自由落体是否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根据部分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导大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探索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位移图像、速度图像、△S=aT2的结论。
6、老师根据学生测得的数据,利用excel表格绘出位移——时间图像、位移——时间平方图像,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性质并求出加速度值。
7、介绍重力加速度g,以及特点、使用注意事项等。
三、小结课堂内容、测定学生的反应时间(应用)。
方法介绍或让学生设计“把刻度尺改装成测定人反应时间的仪器)
四、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