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本课坚持贯彻“终身体育”与“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课中根据学生身体力量素质的特点,结合弹力带为主的专项训练内容,为学生创造出新颖的学练情境,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了解掌握“力量耐力”的基本知识,同时制定出相应的“力量耐力训练计划”并加以实施。通过课堂学练,增强学生力量耐力,塑造良好的身体形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身体锻炼的兴趣,进而加强学生的吃苦耐劳、勇于挑战的意志品质。
二、学情分析
高中女生其生理发育日趋成熟。身体上,皮下脂肪增多,各部位肌肉惰性加大,肌肉力量与耐力水平降低;心理上,大多数女生怕运动、爱面子、自尊心强,易闹情绪,但又在意自己外貌和体型的变化,爱美之心更加突出。同时,进入高中阶段后,学习压力比较大,学生生活的时间相对紧张,上体育课和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体质明显下降,身材有走形的趋势。对此,高中女生加强体育锻炼且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尤其重要。
三、教材分析
“体能模块(初稿)”是市级课题《高中学生体能发展模块化实施》重要成果之一。“力量素质”单元是体能模块组成部分。本课是力量素质单元第三课时,课题内容是“力量耐力”。对于初学者来说,先从身体核心部位加强,再到四肢力量训练比较适合。本课以发展“背腹肌肉力量”的动作为主要教学素材,通过素材动作的学练,形成本课“力量耐力的训练计划”,进而进行力量耐力的训练。通过课堂的力量耐力训练模式的学练,学生可用于课余生活的身体塑形及力量锻炼中去。
四、教学设计思路
课的开始以力量耐力定义与主要作用(减脂、塑形)为本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准备部分:学生慢跑2圈到弹力带位置,跟随教师原地进行热身活动,并体验弹力带弹性活动进入本课弹力带为主的力量耐力训练的学习状态。基本部分:第一、通过以“背腹力量”力量耐力动作为主要素材的学练,学生能规范完成各个动作,并能体验主要肌肉参与的受力;第二、教师介绍“训练计划的制定”,包括:训练动作、密度、强度、次数、间隙和组数,形成本课的训练计划;第三、训练计划的实施部分,训练过程中,教师把控好训练强度与间隙等,鼓励学生在动作规范的基础上,调整训练过程中的呼吸节奏,感受主要肌肉的参与,鼓励学生坚持到底的毅力与决心。结束部分:带领学生进行身体肌肉的拉伸与放松。课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力量训练与塑形”的“终身体育”的理念灌输。
五、教学组织对策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教师以学生长时间坐教室,缺乏体育体育锻炼,导致力量偏弱、身材走形为切入点,提高学生学练的兴趣与动力。在学练过程中主动降低教材难度,通过本课教学内容的图解——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尝试性的学练与巩固——学练内容的整合形成“组合训练计划”——“组合力量耐力”计划的实施——到发展力量耐力的训练——课余生活力量训练与塑形的理念灌输,达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教学目标。
六、教与学的方式方法
在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的选择上,教师重视“终身体育”理念的灌输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中根据学生对身体力量不一的个体差异,时刻提醒学生选择合适“弹性”进行学练与力量耐力的训练,在课题学练中,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规范动作、量力而行、坚持到底的毅力与决心。
高中体育《体能模块:力量素质》课时计划
上课地点 | 常州市第五中学 | 任课教师 | 顾超(一中) | 课 次 | 第3课时 | |||||||||||||
上课年级 | 高二(女生) | 学生人数 | 26 | 上课时间 | 2019年12月27日 | |||||||||||||
内容 | 力量耐力 | |||||||||||||||||
教学目标 | 1、学生能在教师教学引导下积极主动参与借助“弹力带”来实现其力量耐力动作学练,初步了解力量耐力训练计划的制定,并能按照此计划参与完成力量耐力训练。 2、75%以上学生能掌握弹力带训练单个动作的技术要领,并能按要求完成;90%以上学生能基本了解训练计划制定过程,能较完整的的完成力量耐力的训练任务,促进力量耐力的提高。 3、学生在执行训练计划过程增强力量耐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心肺耐力和身体协调性。 4、通过本课学习,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余的重视力量训练,培养学生体能锻炼意识,在体能训练中找到乐趣,养成吃苦耐劳与不断进取、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 | |||||||||||||||||
重点 | “弹力带”各动作的规范与体验肌肉参与 | 难点 | 持续有效的力量耐力训练 | |||||||||||||||
课的阶段 | 内 容 | 教师指导策略 | 学生学练活动 | 组织、教学要求 | 运动负荷 | |||||||||||||
次数 | 时间 | 强度 | ||||||||||||||||
准备部分 | 1.整队、师生问好、安排见习生
2.宣布本课内容 | 1.课前场地准备、指定地点集合,和学生问好,安排见习生 2.宣布本课内容、目标。 | 1.体委整队,向教师问好,见习生随堂听课。 2.明确本课内容及学习目标 | 1.整队图示
(图1) | 2 | 小 | ||||||||||||
热 身 部 分 | 1. 身体热身 1)绕场2圈 2)原地前后跳 3)原地左右跳 4)交替剪刀跳 5)小碎步 2.徒手操 1)扩胸、2)腹背、 3)弓步、4)膝 5)踝手腕 3. 肌肉激发 1)前、后、上拉 2)前、后腹部 3)蹲起 |
1)教师动作示范,并语言、口令引导指挥学生参与原地腿部与手臂的热身运动。运动配音乐。
2)教师动作示范,口令指挥学生各关节及肌肉的活动拉伸。
3)尝试弹力带弹性体验,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弹力带的使用与弹性。 |
1)跟随教师动作示范进行热身训练。调整呼吸,全身参与。规范动作,保持身体姿态。坚持,达到热身效果。
2)跟随教师进行徒手操练习,动作舒展,活动关节拉伸肌肉。
3)跟随教师进行弹力带体验,感受距离与弹性的关系,了解自己的力量控制范围。 |
(图2) 2.肌肉激发
(图3)
| 5 |
中 | ||||||||||||
基 本 部 分
| 1. 教师讲解示范 1)俯身跨步 2)夹胸 3)蹲起伐木 4)俯身下拉 5)交叉飞鸟 6)俯身扭转
2. 制定简易的“力量耐力”训练计划
3. 力量耐力训练计划实施 (训练计时器)
| 1)教师按图示讲解本课学习动作强调各个动作的肌肉参与和耐力训练的技术要领,及本课的学练任务及目标。 2)教师逐一示范讲解单个动作技术要领。 3)强调本课重点即:学生练习过程中体验肌肉参与。 4)指导学生动作学练 5)学生展示,教师进行积极性指导与评价。
1)教师讲述计划的概念、意义与制定训练计划的原则。 2)通过本课弹力带动作的学练,融入训练计划,形成本课计划。 3)提醒训练的时的训练注意事项。
1) 启动训练计时器 2)教师示范、提示,动作依次练习 3)教师巡回指导 4)强化每个动作主要肌肉参与和动作规范 5)教师鼓励 | 1)认真听取教师讲解的动作技术要领。通过KT板述,能了解本课学习的动作数量和名称及本课的学练任务及目标 2)跟随教师讲解示范进行动作学练与体验 3)练习过程能感受教师强调的肌肉参与。 4)学生自主体验练习 5)学生展示,相互观摩,并听取教师的指导建议,提高动作练习效果。
1)听取教师讲解,观察KT板述,了解训练计划的作用意义与制定原则。 2)本课的体能耐力训练计划。 3)了解训练时的注意事项。
1)按照训练计划计时器设定进行体能训练 2)按照教师的动作练习提示感受肌肉受力 3)按照自己的能力调整受力的强度 4)坚持完成训练计划 | 1.教师讲解示范
2.KT板1 辅助教学 3.学生模仿学练
4.学生集合,教师讲解
5.KT板2辅助教学
(图7)
|
13
5
15 |
中
小
高 | ||||||||||||
结 束 部 分 | 1.放松拉伸
2.课的总结 3.师生再见 4.收还器材 | 1.教师带领进行放松拉伸练习 2总结本课 3.宣布下课 4.安排体委还器材 | 1.学生跟随教师进行放松练习 2.听取教师本课评价3.与教师道别 4.体委归还器材 |
(图8)拉伸放松 |
5 |
小 | ||||||||||||
场地器材 | 弹力带27根、体操垫27张、音响1个、音乐计时播放设备 | |||||||||||||||||
运动负荷预计 | 练习密度60% 平均心率:125次左右 | |||||||||||||||||
课后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