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教师发展>>课题研究专题网>>体育>>高中体能模块教学的实施研究>>成果>>文章内容

“体能训练计划”在高中体能模块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体能模块“力量耐力”课堂教学的案例分析

来源: 录入者: 发表于: 点击:

“体能训练计划”在高中体能模块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体能模块力量耐力课堂教学的案例分析

常州市第一中学  顾超

一、背景:

近年来,高中生体能发展长期停滞不前,已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对此,在教育部新出台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中把体能内容调整到必修必学的重要位置。体能是人体适应运动的需要所储存的身体能力要素,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如何在高中体育课程把学生体能发展落实到实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体能训练计划(以下称为:计划)”在体能课堂运用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体能训练计划是为了达成某运动素质的提高而形成的针对性较强的体能提升方案。包括:锻炼内容的选择、运动密度与强度、次数间隙与组数等。这种形式普遍用于健身房私教课程(减肥、塑性)、运动员训练(提升运动成绩)、tabata燃脂训练(手机APP)等。把这样的“计划”应用于高中体能模块的教学,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是与高中课程的一种有机融合。本课是高中体能模块“力量耐力”的“计划” 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尝试。

二、课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弹力带力量训练的学习,让学生参与锻炼,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要锻炼、会锻炼的能力;2.在课中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同时养成锻炼的意识与习惯;3.在团队竞赛中养成自信顽强、遵守规则等品德。

(二)教学重难点

(三)学情分析

本课为高一年级健美操选项班共40名女生,是一堂新授课。高中女生其生理发育日趋成熟。身体上,皮下脂肪增多,各部位肌肉惰性加大,肌肉力量与耐力水平降低;心理上,大多数女生怕运动、爱面子、自尊心强,易闹情绪,但又在意自己外貌和体型的变化,爱美之心更加突出。同时,进入高中阶段后,学习压力比较大,学生生活的时间相对紧张,上体育课和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体质明显下降,身材有走形的趋势。

(四)教学过程

1.课的开始部分

1)以高中女生的身体健康现状与改善体形(减肥、塑形)的途径为本课的导入,博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本课学习目标与内容,并通过“计划”的模式进行“减肥、塑性”活动。(情境化导入)

2)热身活动、徒手操。播放积极、奔放的背景音乐,学生慢跑2圈到弹力带位置,跟随教师原地进行热身活动,借助本课主器材“弹力带”进行热身,在达到热身目的的同时,让学生尽早的体验到本课学练中用到的弹力带弹性,为本课主内容的学习做了准备。

2.课的基本部分

1)“腹背”力量耐力动作为主要素材的学练,包括:俯身跨步、正飞鸟、蹲起伐木、俯身下拉、交叉飞鸟、俯身扭转。

 

 

 

 

 

 

 

 

 

 

 

 

 

 

2)动作的学练

教师通过示范法、学生模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讲述各动作的动作规范、参与的肌肉组织、呼吸的调整,练习该动作对于减肥与塑性的作用,以及对于体育技能运动项目提升水平的帮助等方面让学生学的同时了解学习的意义。

3)“计划”的制定与训练

教师介绍“计划的制定”,包括:训练动作、密度、强度、次数、间隙和组数,形成本课的训练计划;

 

 

 

 

 

 

 

 

 

 

 

 

 

 

 

 

 

 

 

 

 

 

①研究“计划”能在有节奏感的背景音乐下进行,在练习中教师提醒学生注重动作的准确性、呼吸的调整等。每个动作持续一个时间进行20s的间隙休整再继续下个动作,直至整套动作的完成,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尽其所能完成。(自主学习、教师指导与评价)

注意:在套路训练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力量不一样,教师在教学训练的过程中,引导不同能力的学生合理利用弹力带的弹性对受力的强度进行自主选择。(区别对待)

②通过探究性、合作性学习巩固与提升学习效果。把本班学生分为四组,根据教师给予的任务进行探究性学习;把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进行组内展示,同组学生问答与帮助。教师巡回指导。(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学生自评与他评)

任务:借助手机APP定制一套训练计划的时间,包括动作训练与间隙时间,每组同学能根据 完整的按照训练计划要求完成。(信息化运用)

③小组展示与评价

教师组织四组学生进行分别展示,展示结束后学生举手投票分别选出:动作最标准奖、动作最整齐奖、力量最强小组等,领奖。(竞赛性展示、他评)

   4)教师评价

教师对基本部分学习情况进行积极性评价。教师从把控好训练强度与间隙等,鼓励学生在动作规范的基础上,调整训练过程中的呼吸节奏,感受主要肌肉的参与,鼓励学生坚持到底的毅力与决心。

3. 课的结束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身体肌肉的拉伸与放松。

三、教学反思

本课是高中体能模块力量耐力实践课。教学目标紧紧围绕高中体育核心素养: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方面展开。即在教学发展力量耐力技能方法为主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体能,通过师生多样教与学的方式,培养了师生与生生情谊,也增进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的掌握、情绪调节与环境适应能力;同时通过展示竞赛等活动提升自信顽强、遵守规则及团队合作等品德。

教师以学生长时间坐教室,缺乏体育体育锻炼,导致力量偏弱、身材走形等方面的学情的分析为切入点,提出“减肥、塑性”的女生关注的关键词,抓住了学生兴趣与动力的点。

课的设计以“计划”的形成与实践为中心。课的主题从单个动作的学练——形成“计划”的要素——学习“计划”制定——师生体验“计划”——学生分组探究巩固“计划”——“计划”的竞赛与展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了语言法、示范法、图例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的学习与组织方式。在学练过程中利用弹力带的特点,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在学练过程中进行了区别对待。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生生评价、教师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对“计划”掌握程度,在课的最后通过富有趣味性的展示性竞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规则意识、坚韧的意志力,更进一步提升了体能。

本课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效果良好,为高中体能模块其他内容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模版。

不足之处:

1.关于“计划”的制定

“计划”制定还不够科学与规范,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计划”内容的选择与训练和间隙时间的设定对体能提高的效率还要通过实践去验证;“计划”要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模版,便于整个体能模块教学设计的利用以及同行的借鉴;“计划”在高中体育课堂的融入形式可能还有更加有效的方式,需要通过实践不断反思与完善。

2.关于教学时间

本课的设计考虑的方面比较全面,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个课的时间很难把预设的各个内容与环节圆满的实施,有的部分因为时间关系,只能轻描淡写的略过,甚至关系教学重要的部分没有如愿的加以巩固,留有一些遗憾。

以后在教学设计方面考虑更加周到一些,在教师语言表达方面要更加精炼一些,在队伍的组织与调动方面还要更加合理一些。

3.关于“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

体育课的学习是短暂的,课堂效果的巩固需要“课外体育活动”、运动习惯的养成需要“课外体育活动”、高中生体能的提升需要“课外体育活动”,在以后的体育课堂中要考虑有效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包括校外体育活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