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一中举办“增效减负大家谈”沙龙,100多名教师就“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议题展开热烈研讨——
八项观点:建议学生,启迪教师
近日,常州市一中就“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话题,举办了“增效减负大家谈”的沙龙活动,一百多名教师主动报名参加,整个活动分为五个会场同时进行。教师们从前阶段实践出发发表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充分体现了自由平等的学术精神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诉求。
观点一:呼唤学生主体意识觉醒
大家普遍认为,“呼唤主体觉醒,强调自主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流。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具体来说,是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上的“能学”,以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为前提的“想学”,以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为保障的“会学”,以及以学生的意志控制为条件的“坚持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是增效减负的核心内容。
观点二:45分钟的课堂是关键
老师们结合自己的实践、思考和体会,一致认为:自主学习的前提是要有时间,45分钟的课堂是关键。邓小进老师认为:“课堂高地是学生生命意识激发与唤醒的地方,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把课堂还给学生,应尽最大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让思维在对话中碰撞,在课堂上飞扬”。
观点三:教师包办太多效果不一定就好
何华等老师认为“教师包办太多,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一定好”,相反,有时“懒教师”却容易出效率,减少“代庖”现象,留白在课堂,增负在思维,决胜在细节。顾宁宇老师则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角度提出“老师管的多不一定是好事情”的观点。蒋建兵老师结合自己班主任实践论证了顾老师的观点,认为“教师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观点四:培养学生从“他主”到“自主”
刘嘉怡、刘素珍等老师认为:学生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具体学习活动开始之前制定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和周详的学习计划,这就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调控。陈新华等老师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预习、复习、独立思考等)开始,把没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同学培养出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需要经历一个从他主到自主的发展过程,活动激发、榜样激励、分层诱导他的学习动力,以便形成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主动学习机制。
观点五:合作交流、同伴互助
李中玉、刘文娟等老师认为: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看书,如何整理学习资料等。曹凌云、陈浩等老师指出: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很重要,老师要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共同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促进学生自主构建,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同伴互助的形式进行学习,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
观点六:通过练习引导学生
夏玉亭等老师认为:练习要精挑细选,讲评要有所侧重,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知识要通过练习巩固,技能要通过练习形成,概念要通过练习理解,而以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关注更多的是通过练习来“引导学生怎样学”,把一中一直倡导和研究的高效课堂发挥到极致。
观点七:教给学生“最优化策略”
黄文楹老师提出:学生理想的学习状态应该是在愉悦、被尊重、有成就感和满足感的情况下形成的,教师要善于加强学习指导,让学生掌握学习最优化策略。林厚从老师从学科角度提出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什么样的学生适合自主学习,就要靠老师去挑选引导,在活动中做好答疑、交流和反馈工作,完成“苦干”到“巧干”的转变。同时教师可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自主学习网上支持系统,为学生创设网上学习支持平台。
观点八:教师是启发者
贺克春老师认为: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开展自主学习模式的研究,进一步思考如何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向课外有效无限地延伸。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必须要始终明确:教师是组织者,就不能“放羊”;教师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教师是点拨者,就不能“代庖”;教师是传授者,就不能缄默。 (贺克春 陈宝祥 月航)
本文来源于:中国常州网 http://{域名已经过期} , 原文地址: http://{域名已经过期}/2009-12/31/content_12855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