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一中迎来了阔别30年的杰出校友——清华大学信息自动化系张佐教授。任欣伟校长亲切迎接了这位一中的老朋友。高二年级全体师生齐聚艺术馆,聆听了张教授饱含深情、启迪人心的演讲。
张教授,曾是清华大学学生最高荣誉——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她,曾被评为清华大学首届“学生十杰”;她,是2011年度“北京市优秀党务工作者”;更重要的是,张教授是从一中走向清华的学子,她是一中的骄傲,是全体一中人的榜样。
忆往昔:一中是一座神奇的校园
回顾往昔,恍若昨日。张教授回忆了自己的成长足迹:她通过文革后的第一次中考进入一中,于1984年成为一中第一批考入清华的杰出学子之一。30年过去了,当年一中校园里的树木早已长成参天大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30年来,一中提供的优良环境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变,一中浓厚的教研氛围没有变,一中兢兢业业的教师作风没有变,这深深打动了张佐教授。她说,一中是一座神奇的校园。这不仅指当年的一中成就了张教授的梦想,更预示着今天的一中将给予更多聪明的孩子以无穷的自信和向目标进发的勇气。
成才的重要途径:向着目标坚定不移地进发
张教授举了很多动人的例子,诠释了“志存高远,行胜于言”的真谛。进大学后,张教授每天7:00上自习,晚上9:45结束自习,这与今天一中很多孩子的作息是多么相似啊!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努力地背单词,努力地学数学,为自己制定一个并非遥不可及的目标,通过行动,行动,再行动,通过坚持克服挫折,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啊!这种精神深深感染一中的同学,赢得了孩子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做人的根本:与人为善
张教授深刻地指出,学习不仅仅是学课本知识,更是学综合知识,学做人,学做事,学做合格的公民。这不就是陶行知先生说的“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吗?张教授一向主张“公正、公平、公开、宽松、和谐”,这些宗旨都是“善”的基础和内涵,也与常州一中学生培养目标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共鸣。只有始终坚定不移地弘扬真、善、美,一中人才能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才能实现更为伟大的报国之志。
真心的叮嘱:多读书
任校长听了张教授的演讲感慨良多,特别是张教授的反思精神打动了他。作为一中的杰出校友,张教授在无数的荣誉面前没有自满,而是反思自身的不足,并向全体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真切叮嘱:多读书。读书不仅仅可以作为一种兴趣,还可以作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更可以是一种获取思维方式的手段。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在书中可以读到常州的文化底蕴,可以读到民族英雄的事迹,可以读到国家大义,因此张教授的话将进一步激发一中同学的阅读热情,进一步推动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步伐。
一个多小时的讲座眨眼就过去了。张教授谦虚严谨的人格魅力吸引着同学们的目光。最后,她鼓励同学们要有恒心,要有恒久的行动,在名师的引导下刻苦学习,为今后的人生增添光彩,为国家多做贡献。她衷心祝愿全体同学能走上一条杰出人才的成长之路,并且幸福生活一辈子!
相信,一中的学子听了张教授的讲话后,一定会像任校长所言“只问耕耘”、顽强拼搏,最终让“美好的愿望如期而至”!
另附:
平凡中孕育成功
——记常州一中杰出校友张佐回母校演讲
高二(1)班 高旺
今天(11月23日),常州一中杰出校友张佐回母校演讲。这个曾经的一中优秀学生,现在是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张佐学长,曾是清华大学学生会最高荣誉——特等奖学金获得者,曾被评为清华大学首届“学生十杰”,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
张佐老师向同学们讲述了她的学生生涯,她认为自己以前是一个很普通的学生,并非每门功课都十分拔尖,但是很听老师的话,努力做到均衡发展。张老师在台上娓娓而谈,平静如水,条理清晰。平淡的话语中却蕴藏了许多很有启迪性的道理,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张佐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四条建议:有志向、有行动、为“善”、多读书。
她希望同学们做什么事都要有目标,为学做人要有正义而实际的志向。
有了志向还要有行动。行胜于言,这是清华的校风,也是张老师的座右铭。梦想是处在理想和妄想之间的,不施以行动,梦想便会成为一种妄想,所以,要让我们的志向、我们的梦想,成为我们克服挫折、不断前进的动力。
在实现梦想的途中,学业很关键,品德修养也很重要。与人为善,是我们立足社会的基本能力要求。
另外,在学有余力之时,还要多读书,获得知识的丰富与思维的拓展。
成功的方程式并不复杂,其中的每一个要求都是很基本很普通的,一个平凡的人都有能力做到,但又有几人有决心、有耐力地去达成它?所以,平凡,最后往往沦落为平庸。立志易,践志难。如果我们能像前辈张佐一样踏踏实实地做好该做的事、能做的事,我们就会从平凡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