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公元804年的一个冬日,33岁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孤身一人,郁居在邯郸的一处寓所里,忍不住思家愁情的诗人在这时挥笔写下这样的诗句——“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天正是一年中夜晚最长的冬至日,自古,冬至在人们心中一直有着特殊的分量。
这从各时各地的冬至食俗中便可窥见端倪。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常扰边疆,百姓对匈奴部落中浑氏、屯氏这两个首领恨之入骨,于是在冬至这一天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太平。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赞不绝口。没想到樊哙也深谙抓住男人的胃这一道理。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所以说,每一个民俗后或是一段佳话,或是一桩美愿,向我们展现历史的厚度、人愿的丰满。传统节日伴着我们的民族、家国一路走来,然而其中太多的内涵或是消逝在一次次将封建文化和传统文化划等号的文化革新中,或是在越来越来势汹涌的外国节日大潮中被遗忘。
历史是没有回头路的,站在今日,遗忘显然来得更可怕。当大家满心期待圣诞节来临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基督之所以超越宗教成为西方文明的文化符号,也正是因为其中宗教和历史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些教义伴随着新的阐发,成为生养西方人的文化养分和不断传承的价值观念。当我们舶来节日的欢乐时,却舶不来这份文化的给养,因为文化的根茎脉络不同。
这样一想,对坐拥着丰富文化的却不知珍惜与发扬的我们十分讽刺,这些年类似端午佳节被韩国抢先申遗的事件越来越多,毫不夸张的说中国正在遭遇一场文化流失,这一切正发端于我们的遗忘。文化像一坛酒,历史是酒槽,时间让它发酵,懂酒的人越品越醇,外行则任其挥发只留弥散的余香。
同学们,珍惜传统佳节,不如从这个冬至开始,翠花,上盘热腾腾的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