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利梅,常州市第一中学副校长,地理教师,常州教育学会地理专业委员会理事,市高中地理中心组成员。常州市“831工程”培养对象。现任常州市第一中学副校长,常州市人大代表,市青联常委,民盟市委常委。
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刻苦钻研,业务精湛。曾多次为全省各种大型研讨活动开设公开课,担任各类教学比赛评委。2005年受邀江苏教育电视台“高考现在时”栏目,进行了有关“高考地理复习”的讲座。班主任工作坚持“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的教育理念,以“改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习惯”为突破口,形成了一套有特色的班级管理模式。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注重调查和沟通,形成了细致、扎实、民主的工作作风。作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坚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深入研究高考方案,注重学情、教情,科学安排、有效指导各年级教学工作。采用多种途径帮助指导教师,积极探索实施“增效减负”的有效策略,突出了学案制、导师制、教研组主动发展和建设高效课堂等重要举措,并担任多项国家级、省市级课题的组长。曾获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省先进盟员教师、市优秀班主任、市德育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多次获市三等功和局嘉奖。
我的新教育之梦
大学毕业迈进一中的大门,我就希望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撒下美的种子,精心呵护,开出鲜艳的花,结出丰硕的果。于是确定了“责任心+计划性+爱心+创新”的工作原则。“责任心”要求我做任何事情都要细致踏实,对结果负责;“计划”让我有条不紊开展工作;“爱心”提醒我在设计工作方案、流程时换位思考;“创新”督促我勤学习,常反思,多交流,不断提高工作的艺术性和有效性。
当我走上管理岗位时,对教育又有了更多的思考。我们一直在尝试着让我们的学生在学校度过的学习生活尽量愉快些,为学业受的煎熬少些,更不要在心理上留下阴影。我们在想,当若干年后学子重回母校时是不是依然能迈着轻松的脚步,边走边唱?因此我要说:哪怕教育环境是个巨大的阴霾,我们也要撕开一道亮光;哪怕是铁笼,我们也要撬开一个豁口。我们倾听学生的心声,分享一线教师的苦乐和经验,同时也在关注社会各界的回音。我们一直在努力。作为管理者,我庆幸自己为学生和社会做了一些事情,并得到了真诚的理解。
当我们的教育在把孩子由“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反躬自省,我们是否由于过多的包办代替从而扭曲他们的天性?天道自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当我们妄图想把所有的孩子都变成从一个模子铸造出来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变成了对人的硬生生地切割、加工、锻造,失去了教育的本真。因而我们引导学生 “规划未来、设计人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进行自我调控、创造完美人生”,并建立了激励自我发展的评价制度,给学生营造自我成长的空间。
当我们回眸名校的光荣史时,也常常会发现就是学子成为名人的发育史。我们也在结合社会的进程和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多角度的思考:学有所长,乐观向上,豁达大度,一流口才,常常是名人共有的特质。我们不要缺少灵性和灵动的书呆子,做大事成大业者一定是心态阳光、正直向善,看待人生必有独到的视角和理解。我们知道,名人不可能批量生产。但我们作为教育者也不能不思考:在学子年轻的时候我们是否曾经给他们一把助推之力?哪怕他们将来是个普通劳动者,我们也希望他们堂堂正正地走人生之路。所以我们把“阳光心态、优秀学业、领袖素质、国际视野、一流口才、明显特长”作为学生的发展目标。
增效减负是五年前我校喊出的声音。鲁迅说过:我们不能拽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 “增效”是社会的主流需要,而“减负”也是长期以来社会发出的“救救孩子” 的呼声。环境孕育机会,但也常常会给人以束缚。“减负”不是浪漫主义。所以我们一直在提醒学子们:做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唾手可得”的好事是没有的,努力奋斗体现的是人的精神和人格的光辉。一中学子认同这样的观点,因为他们知道“高中阶段是人生定向的关键时期”。
一中的学子是幸运的。我们一直在千方百计为教育疗伤,而不是舔舐或把玩教育的伤口。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成败都直接牵动着教师的心,“每一位学生都是整个学校”成了老师们的信条。低起点,循序渐进,精选作业,分层作业,编写学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老师们试图把这一切做得更好些。目前的考试制度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在可供腾挪的教育空间并不大的情况下,我们在跳着“掌上芭蕾”,但一直没忘记继续扩展能彰显教育智慧的舞台。
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懂得理解,善于倾听,平等对话,构建探究性、激励性、对话性的课堂文化,从了解学生的需求中改进教学方法,从满足学生的需求中提升教学水平,成为老师对教育的最基本的理解。赏识成为了校园的主旋律,我们深信:多一条标准就多一批好学生。我们鼓励教师成长学生发展。我们常常聘请专家来指导课堂教学,我们的教研组主动发展充满活力……
教育者要具有博大的胸襟,应该站在比书本、比考试更高的层面去思考、去解决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我不知道自己所思所为离教育的真谛还有多远,但我期盼着教育能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我在用行动践行这样的目标,因为这其中体现了教育者的良知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