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辅助栏目>>隐藏栏目>>书香校园>>教研论文

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畅所欲言

来源: 录入者: 发表于: 点击:

口语交际是一种融听说能力、交往能力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能力。它不仅要求训练每个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要在口语交际中规范口头语言,培养语言交际、待人处事、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传情达意等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课程第一学段对口语交际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讲普通话的习惯,自然大方的态度,与人交流的意识与自信。教学中根据课程第一阶段的要求和学生实际进行比较,发现学生虽然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具有一定口语基础,但还存在以下几种情况:“闷罐子”现象,不愿张嘴说;不敢大声说话,吐字不清;搔头抓耳,态度不自然;回答说话不够完整、重复、罗嗦,前后不联贯,缺乏条理。
陶先生早就指出“儿童时期如果不进行说话的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宝贵的钥匙,若讲弊病,充其量将使学校里种种的教科书与教师的教育全然无效,终身不会有完整的思想和浓厚的感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小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使他们掌握“说话”----人们赖以交际和沟通思想的最常用、最快捷的工具。
一、保护表达欲望,让学生“敢”说
学生的自信心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努力程度。自信心的树立,一方面与以往的成功和失败体验有关,另一方面与成人的期望和评价有关。而学生口语交际中自信心则更多来自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达欲望”没有给予很好的保护。如:对“抢答者”的严厉训斥;对“误答者”的讽刺、挖苦;对“未答者”的冷淡漠视……要保护学生的表达欲,教师必须正确对待学生,既要看到抢答者破坏课堂秩序、影响预定教程的一面,更应看到他们专心听讲、思维敏捷和勇于表达的一面,并给予鼓励和肯定。对课上“误答者”,既要指出不足,更要肯定正确因素,教师给予帮助,尽量使他们感受到“正确答案”是自己思维的发展、延续和转换。对于“未答者”教师或以满意的笑容环视之,或说一两句鼓励、关照的话,使“未答者”感觉到教师的关怀和信任。此外,教师要因材施教,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能体验到表达成功的欢愉,因而始终保持旺盛的“表达欲望”。另外还要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轻松的、积极的班级口语交际环境,鼓励学生学会交往和合作,既要学会倾听,也要帮助别人。
二、通过“听、读”训练,让学生学说
1、听中学说
一般人的口头表达能力都远远高于书面表达能力,这就是“听中学说”的成果。进入中学以后,教师应努力使孩子们的这种习惯保持下来。课堂上,教师可随时提问:“谁能重复一下老师刚才说过的话?”“前面那个同学说得非常好,谁能学说一遍?”……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听”的注意力,又有助于他们养成听仔细、听明白、听完整的习惯。在课外,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诸如“留心生活中大人们的对话”、“倾听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谈”、“收听新闻广播、少儿节目”等听话训练,然后,利用“语文活动课”组织他们学说,并给予具体指导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从小学会“倾听”,并养成向生活、向人民群众学习口头语言的良好习惯。
2、读中学说
语文教材是经过严格选择和组织的书面语言材料,是人们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典范。很多语言大师“出口成章”,就在于他的语言能够像书面语言那么准确、鲜明;那么精练、深刻;那么生动、感人;那么富有思想性和逻辑性。要使学生的口头语言上一个较高的档次,还要组织他们在读中学说。
加强朗读指导。加强朗读指导是贯穿各年级段的教学重点之一。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示范和指导让学生表情朗读,使其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练习将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自己的“口头”充分表达出来。抓重点词句,抓语气,分角色朗读和“课本剧”表演等都是这种练习的很好形式。
精彩片断的背记。精彩片断是运用语言的精华。对这些片断的背记,继而发展为如同发自内心的感情背述,久而久之,就会对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表情达意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读中学说,既给学生树立了学习语言的范本,又能让他们体验到“规范”语言的力量,进而建立起学习语言的目标。
三、采取多种形式,让他们“练”说
在口语交际中,“练”显得非常重要,因为任何能力的形成,只有主体自身经过反复的练才能实现,其他外在因素都无法将其代。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听说交际活动,创设的途径有:
1、读后练说
它的代表形式是复述课文,这是“练说”的初级形式。它以课文内容、主要情节的理解和记忆为基础,以文章的脉胳为线索,以文章的语言为借鉴,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起来,就像有了根硬实的“拐棍”。随着学生各种能力的增强,创造性复述、续编和评述也相继成了“读后练说”的重要形式。
2
观后练说。
它的最初形式是“看图说话”。它既没有现成的语言供借鉴,也没有明确的思想、清晰的条理可依托。教师须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有条理地观察,还要激发联想和想象,引发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看图说话”就容易多了。这种练习应逐渐扩展到观看影视节目、观察生活后口头述说一段话。
2、文后练说。
即先让学生将想说的话写成文章,然后再组织学生以此为依托练习说话。由于它的内容源于学生的亲历和内悟,语言也是自己整理和锤炼出来的,“练说”的结果必将导致融语言、神态、表情、动作于一体的“演说”的开始。这是“说话”训练的高级形式。当然,文后练说未必都须写成文章,可列个提纲、打个腹稿。也就是在“说话”前做些必要的准备,对说话的目的、重点、顺序等做到胸中有数,说起话来自然会抓住要害、层次分明。这是人际交往和思想交流的基本要求。
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活水资源,教师要及时捕捉这引起生活现象,为学生创设说的机会。如寒假趣事交流、元宵节赏灯、接力赛比赛后感,还可针对班级的现象展开讨论、辩论、组织学生外出活动等。
四、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会说。
乌申斯基指出:“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要发展他的思维能力”。可见“发展思维能力”,是“说话”训练“生根”的关键。口语交际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养成他们说前先想的习惯,把想和说有机结合起来。学生的口语表达要经过内部言语——选词组句——外部言语三个环节,这一过程几乎是闪电般的快捷。因此,学生说话时,嘴上说的是刚刚想过的,而心里想的将是马上要说的内容。就是这样边听边想,边想边说,不断把自己的意思和情感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中途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答非所问,结结巴巴,影响口语交际的效果。这就需要学生思维敏捷,反应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考虑好说话的内容,选择好语句。因此,应答灵敏是口语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平坦训练学生说话要有完整性、层次性、逻辑性和条理性,不罗嗦,不重复,不带语病,不加口头禅等。
1、图文对照,启发想象,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时,不仅要让其指出图上有什么,是什么样的,还要启发学生想象“它像什么?”“此前、此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情况?”然后,再组织学生品读作者介绍这幅图(组图)的文句。这对于丰富学生的表象,发展联想和想象非常有益。
2寻因索果,理清脉络,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多问个为什么,事情的始末缘由、来龙去脉,文章的结构顺序、选词用句等,也就是从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都要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就要组织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比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随之得到相应的发展。这就为“说话”训练打下了丰厚的基础,促使学生把话说得象书中那样,达到人们公认的“会说”。此外,积极引导生活会话,将学生想说、爱说的内容纳入到“说话”训练中来,将“说话”训练所得到的经验和成果,与生活会话的亲切自然有机结合起来。譬如:孩子到校早,在老师到来前,他们总要“说上一阵子”,经调查得知,他们或是互述“见闻”,或是仿学电视节目,那声调、语气和爽朗的笑声,那神情、举止和全身心的投入都是课上很少听到、见到的。所以,就应该鼓励他们在说话时保持这种自然的情态,并将这一话题定名为“电视、新闻发布会”,放在“语文活动课”上加以指导和训练。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表达欲,提高了生活会话的水平;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观察的兴趣和表达的热情;同时,矫正了学生到校后和自习课上“情不自禁”而说话的毛病;此外,学生的“说话”训练也凭添了许多亲切、自然的氛围。总之,“口语交际”训练是集语言、思维、观察、表达,听、说、读、写和课内、课外于一体的综合训练,加强“口语交际”训练是社会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迫切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一翼。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