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辅助栏目>>隐藏栏目>>书香校园>>教研论文

口语交际的特质与教学独立性

来源: 录入者: 发表于: 点击: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这一观点近几年来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管理者、实践者和研究者所认可。大家都认识到语文课上“重文轻语”的现象应该扭转过来。然而,这种认识目前还倾向于意识的阶段,在向实践操作的落实过程中,大量的困惑也同时存在着,大家都急切地期待着有关“口语交际”的清晰的观点以及基于这些观点的具体的措施。其中,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给“口语交际”定位?
    定位就意味着承认某些特质以及由这些单个特质构成的系统的真实性。给“口语交际”定位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预设,那就是:口语交际因为某些特质而具有教学的独立性。
    那么,“口语交际”具有哪些特质呢?这些特质又对“口语交际”的教学提出了怎样的特殊要求呢?在我们探讨具体的教学方案之前,非常有必要明确这些基本的看法。
    在中学语文的范畴内,我们可以先粗略地将口语交际的教学理解为“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中的“听说”训练。“听说”对应于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很容易理解“口语交际”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特质,即“口脑一致性”,也就是言语表达与思维结果的同步性。在口语交际中,人们在听到外部信息的同时,必须快速思考以处理信息,并采取合适的方式作出反应。这一过程显然比书面交际时紧迫得多,对交际双方快速反应能力的要求也高得多。
    当然,口语交际的内涵要远远多于听说。之所以称之为“交际”,就是强调我们要进行的教学是针对行为过程中的口语,是现实生活层面上的口语,而不是书面语的口语化。作为一种言语行为过程,口语交际就必然是能动的、涉及听说双方的,而且听说双方既可是单人的,也可以是多人的;这一过程还是一个既受主观意识支配又受客观条件控制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始终互动的、充满变数和应对技巧的过程。“成功地实现了交际意图”是口语交际教学效果的首要衡量尺度。交际者不仅要学习可以使用的言语手段,也要学习言语外的各种交际方式。我们可以将口语交际的这种强调行为过程和意图实现的特点称之为“过程互动性”。
“口脑一致性”和“过程互动性”是口语交际的两大本质属性。他们分别决定了“口语交际”的两项课程功能:
    其一,口语与思维的紧密关联使得口语交际课程成为训练快速收集资料、思考论证和分析概括等思维方法的重要手段;
    其二,交际的互动性质使得口语交际课程成为学生学习社交技巧、沟通方式、成功完成向社会人的转换的主要途径。
    这两项基本功能决定了口语交际的教学明显区别于基于文学鉴赏和文化传承的整体感悟性的读写教学。我们可以分别从认知心理学和社会语言学中找到理论的支持。
    语言是思维的再现形式,思维训练因此无法摆脱语言训练而单独完成。最近几年,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使我们对基于语言的大脑加工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例如,大脑似乎存在着独立的区域,专司听词(他人的口语),看词(阅读),说词(口语)和成词(用语言思维)的子任务。这就提示我们是否存在着针对口语的不同的教学模式。英国的George Yule 教授在研究口误时发现,口误是大脑在组织语言信息时出现了疏漏造成的。这也提示我们,正确的口语表达需要大脑正常的活动方式来支持。“口脑一致性”也就是口语与逻辑思维之间的这种同构关系,使得口语交际的训练更偏向于一种强调操作性的语言教学而不是强调经典解读的文学教学。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口语交际的教学排斥体悟性的内容,相反,训练学生自如得体地表述自我的心灵感受也是口语交际课程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左半球具有语言生成和理解的各种能力,如说话、口语理解、阅读和书写等等;而右半球具有情绪的表达和识别功能。在训练学生成功地进行日常的口语交际之外,对思维的全面训练以及充分整合大脑两个半球的思维活动也许也是口语交际的一个隐含的但却是最终的目的之一。
    有些老师认为,在语文课上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口语交际练习,因为他们觉得学生朗读课文和回答问题的时候就是在进行口语训练。这种说法之所以出现,就是因为没有正确地把握口语交际课程的第二个属性,即“过程互动性”。朗读课文不是一个独创性的思维过程,是单人的,没有合作的问题;回答问题则是被动的。虽然它们都是口语交际中的一种形式,但都是较为低级的,不能代表口语交际的全部内容。我们所说的口语课是强调交际性的。所谓交际性,就是注重过程、主动性、应对和调整,既注意风格、语言变体和语音词汇等言语因素,也关注体势、空间距离和副语言等非言语因素。既注重言语本身的表达训练,又注重人际礼貌、身份协调和跨文化冲突等交际规则的领会。也就是说,口语交际非常重视在语言能力训练的同时加强语用能力的培养。而这种培养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与人的认知水平相对应,口语交际课程应该存在着自己的由易而难的能力阶梯。而这些能力又是能够分解并通过训练而获得的。
    通过上述对口语交际两大特质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口语交际是一门具有教学独立性的课程,具体体现于:
    一、它不是文学教学,而是言语训练;
    二、它是自成体系的言语活动,而不是读写的附庸;
    三、相对于整体感悟与遣词造句,它更侧重于思维结果的具体化和交际效果的现实性;
    四、它是训练思维方式和社交技巧的重要途径。
    当然,我们还可以在更高层次上理解口语交际这门课程:它既是传授基本方法和技巧的知识型课程,又是着眼于训练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的课程,既是培养生存技能的课程,又是提升生活质量的课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