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著中的女性形象
(本文获第八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国家级特等奖 )
江苏省常州市一中高三教改(1)班 李涵
好久,没有坐下来,捧一本心爱的读物细细品读了。今天,终于有空,泡一杯香茗,倚在床头,而向我款款起来的,是一位位文学作品中的女性。
――――题记
底层的光芒
在许多文豪的作品中,有一类女性:她们的社会地位是卑微的,她们的生活命运是悲惨的,她们最受读者同情,同时也是作家抨击黑暗社会的有力武器。
《茶花女》是我看的第一本名著。
“恣意纵欲的生活,并没有使玛格丽特过早地衰老,她的脸上却呈现出处女般的神色,甚至还带有稚气的特征,这简直使我们难以置信。”这是原著中令我印象很深的一段话。玛格丽特是一个烟花女子,即许多人看来粗俗无知、不值一提的妓女,然而她为什么能拥有那些所谓上流社会儒雅名士也未必拥有的善良与真诚,与“正派家庭”出生的阿尔芒热恋后抛弃奢华生活,甘愿隐居田园,而后又为了至爱的前途与家人,牺牲了幸福,重新堕落,从而导致最后的悲剧?也许有人认为玛格丽特的身份与其美好品质的强烈反差是《茶花女》最成功之处。我想,当我们把身份地位及个人扮演的社会角色作为评价一个人的参考时,评价的本身就是不公平的。玛格丽特首先是一个人,再特殊点是一个美丽的女人,更深一点她是个有着崇高品质的好人。她的难得在于,即使当时法国的社会风气被酒色音迷、自私自利、拜金主义所充斥,她仍能出淤泥而不染,固守那一抹茶花的洁白。真正的衰老是心灵的衰老。当一个人总怀着孩子般纯、孩子般善良的心,他(她)眼里的那一缕希望之光便永远不会熄灭。而这也是玛格丽特乐于助人、热爱自然、追求率真、为爱牺牲的动力源泉。
然而,美的事物总被作者狠心地撕成碎片,化作一场更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悲剧。
玛格丽特病倒后,从前的朋友脱去伪善的面具,放债人成天上门。死后,她被随意地丢进埋穷人的乱草坟。她的身份决定了她的命运。她终被社会抛弃,在精神上,包括她的阿尔芒。她只是一朵挣扎在俗世中的孤独的茶花。
也许,就此定下小仲马批判无情社会的写作主旨并不确切。《茶花女》的故事据说是以小仲马本人和他的情人为原型的。因此作者想表达的个人情感可能更多。然而《家》中四风的形象,确是巴金对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无情鞭笞。
她只是一个下人,一个丫环,一个被主人呼来使去,随性打骂的卑贱角色。不过,这些她都默默地忍了。毕竟,在那样的年代,又有谁不能本份地做好奴隶呢?然而残酷的制度不仅剥夺了她的自由,也剥夺了她做一个人的权利。她是商品么?就这样任主人送给别的公馆的老爷?她是石头么?不配拥有正常人的情感――爱与被爱?她是如此柔弱。她从未想过伤害别人,然而却被上天狠心地抛弃。她和觉慧之间的那堵高墙,她无力推倒,也永远不被允许越过。她只拥有死,死才是绝望的归宿。末了,她痛苦地喊了三声:“觉慧-——觉慧——-觉慧-——” 我的泪也随着她轻盈的身体,没入冰凉的深潭。
带着脚铐舞蹈——女性的悲歌
探究女性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地位。母系社会是女性崇拜的一个峰点——并非空前,却是绝后。在生存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能延续种群繁衍的女性的地位自然被提高。然而接下来的几千年中,女性的命运却一直坎岢不定。
宗教和政治的联姻让女性成为巩固其统治根基的牺牲品。它们全力使人们相信女人是由魔鬼化身而来,她们使男人“中邪-般地着迷”,因此伟大的受孕成为使丈夫们蒙羞的事。而对于女性分娩时所受的痛苦,神父们俨然地高举着十字架,声称那是上帝让女性赎罪的方式,神喻不可违背。因此他们禁止接生婆助产,称她们为“巫婆”。这就是早期的宗教!所谓的使人纯净心灵、仁爱万物的宗教!当宗教逾越了信仰的界线,而沦为政治统治的帮凶,社会道德准则也只是精神统治者们束缚人民的枷锁。 贞德的罪是因为她作为一个目不识丁的村姑,居然能够带领军队打败敌人。在愚蠢的宗教长老看来,如果她不会巫术,这一切又怎么可能? 生活在这个有过911、邪教组织,以及各个国度无数宗殿庙宇屹立的世界,我深知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那么,强加在女性身上几千年,至今恐怕仍然存在的社会道德准则的脚铐,也能沉沉地压迫女性的灵魂。
读余秋雨的《牌坊》,才知道在那时的中国,牌坊竟可以比云霞还高,比天还高,黑阴阴的,像要当头压下来,压得你喘不过气。
于是,我们有了哈代的《苔斯》巴金的《家》《春》《秋》,霍桑的《红字》。。。。。。
在《红字》中海丝特·白兰胸前鲜红的“A”意味颇为玄妙。在伦理道德捍卫者的眼中,它代表通奸(Adultery的首字母),但也有人说它是“Able”——能干,“Admirable”——令人敬佩的,“Amorous”——“爱情”,甚至”America”——美国。而我觉得最恰当的,是“Angel”——天使。当时的美国社风仍然保守,但海斯特敢于反抗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追求美好爱情,并且勤劳能干……这些难道不足以表明她那天使般的心灵吗?霍桑的高明在于,他在全书中并没有点明A的确切含义,他只是提出了问题,其他的全留给读者思考——这种社会道德准则究竟合不合理?
为女性呐喊——精神的丰碑
《飘》是我认为女性文学中的一座巨大的丰碑。
遭遇了多少年不平等的待遇与精神折磨,女性们开始反抗。郝斯嘉就是一个代表。
她美丽,有往上斜吊的高傲的眉毛。她勇敢,敢于向卫希理坦白爱情,敢于在亚特兰大战火纷飞时带上媚兰回塔拉,敢于在战后极其保守的社会环境中自己开厂赚钱。她因为爱情而执着,因为对卫希理的承诺而尽责。她因本性而坚强,因坚强而勇敢,又因勇敢而美丽。我们往往习惯于一个因大家的不约而同而形成的社会风气。也许更多的人只是在用众人的眼光来形式化生命。斯嘉的敢爱敢恨,敢于质疑南方妇女“相夫教子、温柔无知”的形象,敢于跳出来为生活斗争,为生命呐喊。而这些精神,岂止是女性,每一个人都需要拥有。当我们面对挫折与困难时,我们是否能像斯嘉一样坚定,充满信心地对自己说:“无论如何,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呢?
现实中的无奈
雨果说,20世纪的三大社会问题是男人因贫穷而偷盗,女人因饥饿而堕落,儿童因社会的黑暗而无知。在21世纪所谓走进新时代的今天,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飞的今天,这三大问题似乎并未解决。公交车上的新疆神偷,文化宫街头乞讨的小孩,我甚至在大马路上遇到一个拉开我书包拉链的女人,我当时愤怒地说:“干什么,偷东西么?”女人却毫不退缩,反而理直气壮:“没错!”雨果的《悲惨世界》中,让瓦让的犯罪让人同情,芳蒂那的堕落是为了女儿,那么现在社会中的这些人呢,他们又是为了什么呢?
暑假里去淘名著电影。当我报出《茶花女》的名字时,店员肯定地点点头,一分钟后从后排的架子上翻出那张碟。我看了看封面,不禁哑然失笑——封面上写着一句话:“世界上最著名的妓女”。再看那张碟的出处——一排架子上,俨然地放了几十张黄片,看来真的是“妓女”级别的。我不禁感到又好笑又好哭。笑那些庸俗的人居然以此划分电影种类,哭《茶花女》这样的文学著作竟然受到这样的待遇。由此推知国人对名著的了解程度,或者说他们的文学修养,实在不敢恭维。后来我看了那张碟,嘉宝的表演出色而感人。这更增添了我的愤慨:就好像一件珍品被人故意弃置在垃圾桶里。我只有无奈的叹息。
相较而言,英国的“传统”是每隔几年重拍一次名著,观众选出他们最喜欢的演员,一遍一遍地看重复的情节,却从不厌倦。最近他们拍好新版《傲慢与偏见》,相信票房一定很高。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应当深思。女性文学的魅力并不依托人们对它的主观评价而存在,然而国民的知识文化底蕴,却可从其中得到真实的反映。
没有读者,名著将不再是名著,魅力将无价值可言,大师将孤独地守着自己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