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想自人类出现以来,战争便随历史的鞋印走到21世纪,加上暑假所见所闻,颇有感触。
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反感战争。也许是战争题材的电影看多的缘故。也怪,战争经常是电影商家的票房主题,而且要么不拍,要拍必定砸它个几亿美元弄出个惊世骇俗的大坑。最近几年的大坑更多,有体现古代圣战传奇的《亚瑟王》《天堂帝国》,也有近现代的《黑鹰坠落》《拯救大兵瑞恩》《太极旗飘扬》,更有魔幻、科幻色彩的《指环王》、《星球大战》。看过这些影片后,我认为商家重视的不仅是“坑”之大——金戈铁马,枪林弹雨的悲壮及场面之宏大,更多的在于情,在于人性。
《黑鹰坠落》与《兄弟连》《拯救大兵瑞恩》都有所相似。片中有一个中弹的士兵痛苦地躺在临时手术台上,没有麻药,没有灯照,只有战友在一旁不住的安慰。他的大动脉断了,需要用手伸进腹部将其掏出,用止血夹夹住。黑暗中,一阵忙乱,只有一个军医吩咐士兵们帮忙止血,提盐水袋。血不断地涌出,士兵们面如纸色,对死亡的恐惧,也随着仿佛不断的血液,涔涔地流入黑暗,流入战场上弥漫的硝烟,流入暂时的死一般的寂静中。
近现代战争影片中大兵们说的最多的便是“我想回家”,“我想妈妈”,“我想妻子和女儿”……当人处于对生命的极度恐惧,还有什么比家,比亲人更能安抚人那激烈跳动、不安而疲倦的心灵?
战争,唤醒了人们对家的回忆,一种出自天性的,最单纯的强烈愿望。
也许,恐惧只是战争中最普遍的一种心理。战争中也有人镇静自若:当炮弹落及三尺之远,也依旧坦然地拍下身上的灰尘——他们仿佛对一切都已麻木。然而他们并非不会恐惧,只是多年的参战使他们更有经验,也看惯了血腥与屠杀。他们是老兵,是长官,像《拯救大兵瑞恩》中汤姆·汉克斯饰演的大兵,谁也想不到,他原来竟是一名中学教师,一位应该教书育人,温文尔雅的绅士!
战争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是可怕的,是难以置信的。
每看一部战争大片,都要感动一次,震撼一次。
比如《特洛伊》,这部将希腊神话人性化的影片,当埃里克·巴纳饰演的特洛伊王子Hector骑在战马上,眼光灼灼地扫视准备参战的武士,那三句“save your people, love your woman, fight for your country”让我激动不已。三句话,就足以表达古代将士们简单而纯真的情感:对人民的热爱,对妻子的深情,对国家的忠心。三句话下,几万武士持盾握剑冲出,呐喊声惊天动地……
比如《指环王》:当伊欧玟公主女扮男装走上战场,砍下敌人首级时卸下锃亮的头盔露出一袭长发和那经典的一句:“I’m a woman”; 当弗罗多在落日山脉因无水无粮而几乎断气,好友山姆毅然背起他的那一刻;当最终战争结束,阿拉冈当上国王迎娶了精灵公主时,人们真诚而舒心的欢呼与鼓掌……
《指环王》堪称人性之光的巨作。友谊、忠诚、爱情、勇气、智慧、毅力,它们是人类诞生以来最美丽的精神,它们是真善美的完美诠释。感谢托尔金和杰克逊,他们向世人提供了如此好的机会来发现其实就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伟大与感动。感谢《指环王》三部曲,它让我完整而又全面地认识了战争:战场才是真正体现人类高尚情感的地方,而战争,则是产生这些最原始情感的催化剂。
电影是艺术作品,固然其中也有为突显艺术效果而修饰的成分,但对于生活在这样安定的环境,不太可能,至少暂时不太可能接触到战争的我们来说,电影,不失为一个让我们了解战争,理解战争的良好媒介。
战争是矛盾体。它因执政者的意念而生,却终止于受尽苦难的群众;因人的邪恶而生,却又能体现人性至善的光辉;因各种矛盾而生,辗过的,有无数蝼蚁般的脆弱生命,成就的却可能是正义的胜利,民族的自由。
古往今来写战争的书有不少。大概在中国最著名的便是《三国演义》。我个人比较喜欢雨果的《悲惨世界》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前者写滑铁卢战役,后者写俄法战争。两位作者均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小心谨慎而又长篇大幅地记录着历史,描述着历史。纸上文字间,读者看到的更多是战争中底层人民和最高统治者的反应的对比,体现了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面貌与心理。托尔斯泰说,战争具有宿命性,执政者的意念也只是应时代而生,只是他自己并不知道。我想,战争是历史在前进摸索的过程中磕碰的伤疤,是不可少的,也不可能少的。
现实中的战争究竟何貌?这是我在看了这么多电影和书籍后的疑问。
60年,甲子一轮回。人们站在时间河流的岸边,看浪花淘尽英雄,发古今盛衰之幽思,却总是旧恨难了,时而新愁又添。历史的乌云遮盖现实的天空,和平鸽虽不断振翅,却难以自由飞翔。美苏核、朝鲜、越南、中东、马岛、海湾、伊拉克……现代战争多酝酿于铁幕重帏,已失去战争的最初目的,让人困惑,还多有一个鲜亮的“外衣”——“反恐”。而实质却往往是强国们追逐私利而产生的矛盾。绝对的强大总导致绝对的邪恶,正如尼禄烧城取乐,蒙古铁骑在中亚屠城,日本侵略者在南京行兽……
60年,弹指一挥,当年的英武战士已成耄耋老人。然而一些采访报道中,受拜访的老人提起往事却很淡然。他们身上有弹壳,膝下有子孙。养花遛鸟,饮茶下棋,对他们来说,曾经的抗战极其平常。假若此时家中有强人闯入,他们一样会勇敢地冲上去,与敌人斗争。也许把战士参战上升到国家、民族的层次,有时会不大合理,必竟中国人还是比较安于贫乐的。除非,真是什么该死的欠揍的家伙,敢闯入他们的家园胡作非为。那么抗战的胜利也是必然。任何一个存在了五千多年的庞大民族,都不可能毁于一旦。越大的侵略只会引起越大的反击,无论这个民族的社会性质是什么,无论领导这个民族反抗的组织是什么。正如物理学中的原理,一个拳头飞速撞击在墙上,冲击力越大,拳头自身所受的抵抗力也越强。这是无法避免的,也就导致了入侵者咎由自取的结局。
然而,就是现在,不安的因素仍提醒我们警惕战争。英国被恐怖分子频频袭击,小泉曾表示不愿参加莫斯科举行的反法西斯60周年庆祝活动。理由自然荒堂可笑:日本天皇和皇后将同期出国访问,专机不够用。却年年不忘拜鬼。而最令我愤慨的则是一张名为“车臣悲歌”的照片。一个只有两岁的孩子啊,却躺在小小的缀满白花的棺材上,如天使般的小脸安静地沉睡,若不是腊黄的脸色和嘴角的淤紫,我怎么也不不相信他是死了,因为成年人们疯狂的好战!他的头旁放有玩具小车和娃娃,两旁是素不相识却都痛哭不已的妇女,还有神情呆滞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