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公开>>基本情况

百年一中|校友回忆录选登(六)母校是我一生卫国起锚港

来源: 录入者: 发表于: 点击:

从网上看到母校常州市一中即将庆祝百年华诞的信息,并向历届校友征集历史资料,我十分欣喜。

本人是 1951 年从琢初桥小学考入当时还是私立的正衡中学,可以说,那时除省中外,正衡中学是常州中学中教学水平和声望最好的学校。后于 1953 年,在我15 岁那年初中毕业时,正衡中学改制成常州市第一中学。我有幸成为常州市第一中学的首届校友,这一经历距今已有 73 载春秋。

时光荏苒,星斗转移。我初中毕业时,适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来常州招收一批特种战线学员。这天赐的良机,为我实现埋在心底的夙愿创造了条件。经过审核,我有幸成为光荣的海军一员。随后,我在海军服役长达四十四载,直至在领导岗位上光荣退休。

多年间,因战备任务繁忙,我一直没有机会回过母校。母校庆祝八十周年校庆时,我曾收到学校的邀请函,却因工作繁忙没能成行。但母校给予我的教诲,时时在心中回响;这份深厚的恩泽,也始终铭记在我心间。

下面列举一些学校生活中令我难忘的片段,作为向母校百年校庆的献礼。


一、富有优秀教育传统,重视全面培育人才

位于东下塘乌衣浜荆溪村南的常州市一中,传承了原正衡中学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为核心的优良传统。本人因家庭住房偏小,1950 年,13 岁的我便寄宿在一中。在这里,我度过了一生难忘的初中时光。作为一个出身农村的孩子,我不仅在这里汲取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初步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促使我坚定地投笔从军,把一生奉献给祖国的国防事业。

学校在重视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带领学生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接受积极的思想教育与熏陶。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时期,学校积极弘扬保家卫国的崇高精神。这股精神力量如同烈火般点燃了同学们内心深处的爱国热情,全校同学中掀起了踊跃参军的热潮。不少高中同学为彰显参军的坚定决心,毅然在白布上用鲜血写下一封封决心书,给我们低年级同学留下了震撼且不可磨灭的印象。在欢送参军同学时,全校师生夹道热烈欢送,为每人戴上大红花,还用藤椅抬着他们送别。场面热烈感人,令人热血沸腾,也让我们心中充满了浓浓的家国情怀。我虽十分羡慕和向往,却因当时参军名额只面向高中同学,没有报名资格。但这一幕幕场景,在我心中悄然埋下了立志参军报国的种子。许多同学也和我有同样的想法。后来遇到参军机会时,和我一同参军的同班同学有陈产楠、赵汉谋等。

参军后,因工作关系,我先后遇到了早期参军的母校高年级同学,如担任某军区副司令员的邹玉琪中将、肩负培育人才重任的海军工程学院院长蒋华棠少将等,他们都是常州一中(原正衡中学)的校友。这些校友后来都成为我军高级将领,为军队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与他们交谈时,我能深切感受到他们对母校的深厚感情。


二、陈枚丞校长是学校具有远见卓识的领航者

陈校长个子不高,戴着眼镜,温文尔雅且知识渊博,他对待老师和学生如同亲人,在教育工作上一丝不苟。当时正值解放初期,经济条件有限,陈校长却能全面、合理地安排学校各项事务。他尤其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思想建设,经常在全校大会上分析国内外形势,循循善诱地鼓励同学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且身体健康的国家栋梁之才。

我报名参军时,父母因担心哥哥常年生病、身体虚弱,家中无人照料,极力劝阻我,甚至几乎把我软禁在家。陈校长得知此事后,专门到我家开导我的父母亲,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全力支持我参军。虽然他没能完全打消父母的顾虑,但父母终究明白陈校长的良苦用心,也懂得儿子参军是深明大义之举,最后虽仍有不舍,还是让我成功参了军。后来听老同学说,陈校长在全校师生大会上表扬了我不顾家庭阻挠、立志从军卫国的事迹。他不愧是我投笔从戎的师长和领路人,后来他担任常州市教育局局长,成为全市教育战线的领航者。


三、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一中的教师队伍人才济济,汇集了各路精英。单说我们班,首届班主任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张孝儒(女),后来接任的是知识渊博的应光猷老师。应老师学历高,担任班主任的同时还教我们语文。他不仅教授书本知识,还会给我们介绍国内外文学名著,引导我们阅读中国近代作家的作品,在提高我们语文素养的同时,也提升了我们的思想觉悟。他对鲁迅等文豪的著作推崇备至,总能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解,让同学们深刻领悟到作家的伟大之处,进而引导大家学习作家们不畏艰难的爱国情怀、批判精神与求真务实的品格。还有一位常穿着笔挺西服讲课的动植物学老师候玉德,他的课生动有趣,极能吸引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此外,还有教化学的王老师、教地理的朱老师、多才多艺的音乐老师,以及善于自己动手制作体育器材、竭力推动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陈豪老师等。在陈豪老师的启发和推动下,我在初中三年内就达到了劳动卫国制一、二级体育锻炼标准(附证章照片),还养成了一生坚持锻炼的习惯,这为我后来完成繁重的战备任务奠定了健康基础。

因此,我对陈豪老师怀感恩之心永志不忘。学校在大力开展劳动卫国制达标练习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各项体育比赛,在常州中学生运动会上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四、重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情操

学校并非仅仅依靠口头说教,而是通过巧妙组织同学们参与丰富多彩且富有意义的活动,让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情操如春雨般润物无声地渗透到每个人的心中。

例如,学校利用参加苏南运动会的机会,组织全校师生排练大型团体操《红旗操》,先分片练习,最后再集中合成。之后,全校师生乘坐一列火车专列前往无锡表演,队伍从车站走到运动场,声势浩大,表演也极为成功,大家都深受鼓舞并为此感到自豪。再如,学校组织同学们集体前往丹阳的练湖农场参观,通过这次参观,让大家亲近自然,亲身体验农业生产的艰辛与乐趣,从而拓宽视野、增长知识,这样一来,同学们返校后写作时,就能融入更多真实而深刻的感受。

还有,音乐课上,老师组织全校同学学唱《黄河大合唱》,每人都有一本曲谱,原本计划等大家练习熟练后,聚集全校师生举办一场大型《黄河大合唱》音乐会,虽然最后因种种原因没能如愿,但同学们基本学会了所有歌曲,也对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有了深刻理解,接受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时至今日,每当我吟唱这些歌曲时,依然会心潮澎湃。


五、组织了常州中学中独一无二的学校铜管乐队

这支铜管乐队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还经常参与常州学联迎来送往的外事活动。一中的音乐老师造诣很深,也富有远大构想,在组织排练《黄河大合唱》的同时,成立了校铜管乐队。学校参加市级体育比赛等重大活动时,这支乐队经常为学校增光添彩。它还曾代表常州市学联参加迎接志愿军归国代表团莅临常州的活动,也到火车站慰问途经常州的志愿军伤病员。

看到那些伤残严重的伤病员时,我内心深受触动。作为乐队的小号手,我亲历了这些活动,看到那些伤残严重的伤病员时,内心深受触动,也深深被志愿军为保卫祖国安宁、不怕牺牲的精神所感动。


六、青年团和学生会十分活跃

这两个组织在学校里极为活跃,不仅推动学生积极学习,还鼓励大家参与校内外有意义的活动。譬如抗美援朝时期,团组织会组织班级通过各种文艺形式培养同学们的爱国情怀,如排练话剧、活报剧,组织诗歌朗诵等。初二时,我加入了青年团,深受团组织进步理念的熏陶,不断追求上进。学校还成功举办过一届常州中学生夏令营,为全市先进青年提供了聚会和交流的平台,我有幸参与其中。这次夏令营不仅让我与其他学校的同学加强了交流,还拓宽了我的视野。学生会则是课外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初三时,我被选为初中部学生会的两名委员之一,参与了学校部分课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工作。这既为同学们提供了服务,也提高了我自身的综合素养。


七、同学们刻苦学习,普遍接受了良好的基础教育

我所在的班级是初中四个班中的乙班,同学们在学习期间团结互助、勤奋努力,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老师经常把同学们的优秀作文张贴在布告栏上,供大家参考学习,以此倡导相互学习、良性竞争的氛围。寄宿的同学每晚都会进行两小时的自习,从未间断。不少同学后来都考上了大学。我所在的部队驻扎在上海期间,我得知同班的包相琴等四位同学就读于同济大学。包相琴毕业后被分配到海军后勤部设计局,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为海军土木工程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还被评为 5 级高级工程师。退休后,她与我成为了同一个军休所的军休战友。


八、生活虽艰苦,但精神饱满,斗志不衰

作为寄宿生,我一个月的生活费是 9 元,这笔费用包含吃住。早餐总是喝稀饭、配咸菜,午餐和晚餐以素菜为主,偶尔会加一点荤菜,但每周能吃到一顿喷香可口的红烧肉。住宿条件也颇为紧张,数十人住在同一间宿舍,都睡上下铺。夏天没有电扇解暑,宿舍里闷热难耐,我们往往要到深夜才能入睡。尽管生活如此艰苦,但在爱国主义情怀的鼓舞下,每个人都朝气蓬勃,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谨祝母校在百年华诞之际,能够乘风破浪、开创新局面,为祖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在此赋诗一首,以表达对母校的敬意与感激之情:

母校百年华诞感怀

欣闻母校百年庆,

历历往事脑回萦。

课堂教我明事理,

老师育我爱国情。

投笔从戎卫海疆,

守护国防献一生。

立志卫国犹荣耀,

感谢母校培育恩。


作者介绍:1950 至 1953 年,在常州市一中(原正衡中学)就读,直至初中毕业,是一中首届初中校友。曾任海军某部门领导。


注:

初中阶段通过劳动卫国制一、二级的证书照片,以及三级运动员证章照片(三级运动员证章是我参军第五年,参加部队举办的马拉松长跑比赛并达标后获得的)。


常州市第一中学的第一枚校徽照片



END

审核 | 张玲娜  韦祥洪  顾鑫浩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