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已经三天了,这也是我第三次参加军训,前两次分别是高一和大一,以新生的身份参加训练,这次是作为班主任全程陪训。
正如60后、70后总是吐槽80后、90后“一代不如一代”一样,我最初对6班军训学员的表现也不满意,比如整队速度慢,队伍不齐,动作做不标准,在队伍中做小动作等,而这几天又都是阴天,明显降低了军训的艰苦程度。

我就这样一直盯着、跟着、观察着他们,忽然我意识到,我不能以阅兵式上军人的形象预设来评判学生,他们从未接受过军事训练,也未达到入伍的年龄,在生理、心理上都是稚嫩的,我甚至有理由相信:那些刚入伍的新兵,也可能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他们并非天生就是一名军人。何况我眼前的学生,不管我愿不愿意承认,他们都还只是一个孩子。

于是我开始理解并接受每个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把每个学生的训练态度和进步程度作为评判的标准。从这个角度来看,军训与学校的学习是共通的,这也是军训的意义所在。
几天下来,6班的学生已经适应了军训生活,他们渐渐认识到:6班是一个集体,自己是6班的一份子。训练休息的间隙,学生们的笑容和笑声开始代替沉默。


今天下午6班参加十公里野外拉练的学生,哪怕是脸色通红、汗流浃背、脚底起泡,也没有一个中途放弃。我想,他们终会明白,成长就是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翻过一座又一座的高山。或许,他们已经理解了这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