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房宏老师是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也是2011年新增的教授级高级教师。她长期以来致力于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她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生活,一种兴趣,学习的过程应该让学生充满快乐,要让知识的习得过程充满诱惑”,这会给老师以很多启发。而文中所提出的教学创新举措,也让许多老师眼睛一亮。房老师在新学期市教育局会议上就相关话题作了专题发言,获得与会者高度欣赏与好评。在我校2012年新学期教职工大会上,任校长也对房老师的教育教学创新作了高度肯定。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新年好!
刚刚过去的2011年,对常州一中来讲,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取得新的成绩、新的突破、实现新的提高的一年。这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如今我们又迎来了更具挑战的2012年,我校将启动新一轮三年主动发展,将继续深化增效减负,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我们的责任心,坚持不懈,绝不回头。
下面向各位汇报一下自我校2006年实施增效减负以来,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做法。
我理想地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生活,一种兴趣,学习的过程应该充满着快乐。然而当看到学生们的书包一天比一天沉重,日复一日地在题海中挣扎,而且常流露出一种对学习的厌倦和无奈的神情,这让我产生一种教育者天生的心痛,我不能仅对当代教育的症结和学生的痛苦且怜且叹,我绝不能仅仅做一个靠贩卖知识混日子的教书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带给我前所未有的困境。幸好,迎来了我校增效减负的契机。我像一名清教徒,把那些不该由学生承受的苦难背负在自己身上,埋头于庞杂的教辅资料中,寻觅经典的例题;在从教高一到高三的轮回中,精简统整化学知识体系;对墨守成规的课堂藩篱大事改革,哪怕这些大胆的讲授方法令前辈们都有些为我“提心吊胆”。
我主要分三个方面介绍:即如何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坚持学习。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内驱力,使学生爱学习。
什么是负担?不喜欢的就是负担。如果让学生打两个小时篮球他绝对不会觉得负担重。可见,缺乏趣味是学习的大敌。怎样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习如同游戏一般对学生能产生一种“诱惑”?
“爱心、耐心、责任心”是我校师德建设的核心,所以我所采取的首条策略就是进行“情感投资”。全身心地热爱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形成自己的魅力,让学生喜欢我,喜欢上我的课,喜欢听我的话,只有当学生打心眼里喜欢所教的东西时,那种探索的欲望,那种创造力和灵性才能得以全部地释放。可以日常的小事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一次亲切的微笑,一个热情的拥抱,都能温暖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找回学习兴趣,从内心唤醒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充满着愉悦感,让课堂、让校园成为学生成长的圣地和乐园。喜欢学习的标志是:学生每天很乐意到学校来、盼望着见到自己的老师。
其次,积极创设和谐宽松的环境。一颗恐惧的心是学不到知识的,心灵的自由才会有思维的自由。教师首先应该是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学科教学工作者。
我非常赞同教育要从“关注一个个学生”到“关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要用生命教育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做目中有人的教师,把学生看做真正的人,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不仅得到认知的自由发展,又能得到情感和意志的自由发展,从而获得生命质量的提升和灵魂的升华。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的功能。
第三、要让知识和习得过程充满诱惑。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学中我常设计挑战性的任务,使学生处于一种不适的困境,但又不是令人绝望的深渊,只是一时的“山重水复疑无路”,过后就是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努力使教学内容生活化、实用化,有意识地穿插科技发明、最新报道如三聚氰胺、苏丹红、每年的诺贝尔奖等,结合教学内容做一些简单介绍、分析,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值,从而激发他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愿望。
二、变革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习。
我认为学生并不是真的不喜欢学习,对于他们关心的问题,他们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于他们所喜爱的事情,他们常常表现出执着的追求,他们所不喜欢的只是强加于他们的那些学习内容,所讨厌的是强加于他们的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学中,我一直实践着尽可能把每件要学生做的事,都变成学生喜欢做的事,我要让学生觉得学习再也不是什么负担,而是一种诱惑,吸引着学生自觉自愿地去学,抢着去学,这样能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首先,教学模式变“齐步走”为“分层走”。课堂上将综合性的问题分解成由浅到深若干个小问题,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思考与探究,每个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喜欢课堂而不是产生厌学情绪。在作业布置时设计菜单式作业,如这次的寒假作业就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能力强弱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可以完成规定的两套卷子,也允许自己另外选,只要保证有4个小时的作业量。再如:在进行实验专题复习时,我布置的作业就是三天之内每人提供一道自己认为最好的实验题,然后交流,讲解选题意图,最后会评选出最佳试题,并有可能在今后的检测中被选用。这样的作业学生非常喜欢,很有动力,他们翻遍自己所有的参考书,精心选题、编题,都希望自己的题被老师采纳,收到了异想不到的效果。我始终认为课堂教学的最大资源是学生本身,任何时候都要坚定地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其次,通过教师少教达到学生多学。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满堂灌、题海战术”是最懒的教师采用的最笨的方法。优秀教师并非是课堂上话多的老师。我主张学生能做的事一定让学生自己做,教师不要越俎代庖。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高三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高三历来被视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雷区,对大多数老师来说都不敢轻举妄动。怎样走出这个因袭多年的传统模式?我曾连续多年奋战在高三,针对不同课型,我大胆改革,采用不同的教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媒体报道称我为“雷池中的闯将”、“带着镣铐跳舞的人”。单元复习课,老师常常喜欢再炒一遍冷饭,我却是让学生自主复习,自我整理,构建知识框架,然后再组织讨论重要的、不懂的、该补充的,最后再进行重点点拨、归纳提高。这样的课堂容量大,进度快,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大提高,同时教师也教得轻松,一举两得。再如试卷讲评课,通常老师走进课堂总是将统计错得较多的题按序讲解,而注意观察不难发现此时学生则在交头接耳忙着对答案,打听分数。我的做法是索性先把课堂还给学生,先给他们自由讨论,自己能解决的先解决,一段时间后再将全班的共性问题集中讲解,并进行思路技巧的点拨,举一反三,这时的学生听讲特别专心,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这样的讲评课气氛活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发挥了好学生的领头羊作用。有时一节课可以评讲两份综合考卷,真正做到了低耗高效。
学生在毕业留言中写道:“房老师是增效减负的典范,从不采用题海战术,只用最少最精的题目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大大减轻了我们的负担。她的教学宽松而有条不紊,却达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她从不大声喝斥,总是以最朴实的评议触动我们内心的最深处。成功的时候,她从不吝惜表扬,使我们信心百倍,失落的时候,她用最肯定的语气鼓励我们使我们重振士气。”
三、多元评价,提供永恒的动力,使学生持续学习。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不断地受到激励,得到认可与承认,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那他的内心会充满着喜悦和自信,会更加热爱学习。这种“诱惑”将会是一种永恒。
在教学中我尝试着用多元评价方式。如对实验内容我常采用面试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进行现场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较为简单的知识有时就让学生自己出卷,互相检测,同样达到复习的效果;对于一些科普性的知识,则采用撰写读书报告、进行社会调查等形式进行评价,拓展知识面。再有,对于方程式的默写,我则采用多次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自己选择默写的时间和地点,规定每学期有3次默写的机会来刷新自己的记录,很多得了90分的学生,还主动要求默写第二次、第三次,此时变成了“他要默写”而非“要他默写”,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当学生的学习行为成为一种需要的时候,原先认为“学习是苦事”就会变成“学习是乐事”。
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就是成年人,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何况是尚未成年的学生呢?所以,不要吝啬你的表扬,不要永不满足,要学会用“放大镜”——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用“反光镜”——摘掉学生的缺点;用“显微镜”——彰显学生的个性。我校就初步构建了探究性、激励性、对话性的课堂文化。处处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不唯师,不唯书,敢于质疑,张扬个性,为学生积淀成长的自信。因为自信比知识重要,成功比成绩重要,我们要让每个学生拥有自信和成功。
教育不为“一时”,而为“一世”。
教育原本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教育只是一些小事。大家一起来把这样的教育的小事做好,做到位,就能把中国教育的大事做得让政府放心,让人民满意。
谢谢大家!
2012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