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转发省教育厅省政府教育督导团普通高中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督导方案的通知
各辖市、区教育局(教育文体局、社会事业局),各有关学校:
现将《省教育厅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关于印发〈江苏省普通高中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督导方案〉的通知》(苏教督〔2009〕23号)转发给你们,请各辖市、区教育局按照要求,不断规范普通高中办学行为,切实推进减负增效工作。同时,希望省四星级高中和有关学校对照要求,认真做好申报工作。
二〇一〇年一月十一日
常州市教育局办公室
附件1 :
江苏省普通高中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督导方案
为建立全省规范普通高中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根据省教育厅、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关于印发〈江苏省普通高中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督导评价标准(试行)〉的通知》(苏教督〔2009〕18号)和《江苏省教育督导工作规程(试行)》(苏教督〔2009〕19号),特制定全省普通高中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督导方案。
一、督导对象
全省各普通高中(含完全中学)。
省级督导评价从2010年开始。被督导普通高中由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商定,或由普通高中申报。
二、督导内容
《江苏省普通高中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督导评价标准(试行)》。
三、督导方式
督导评价以资料审核和督导组现场评价方式为主。
省级督导由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办公室向被督导普通高中所在地市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督导通知。被督导普通高中所在地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被督导普通高中在督导组到达前一周内通过网站等有关方式向社会、家长公告。
督导组现场工作方式主要是:
㈠ 听取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汇报,学校对得分情况进行说明,回答督导组提问。
㈡ 随机听课。主要检查课程计划落实情况、教学管理和教学行为。
㈢ 考察。察看各类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学生宿舍、食堂以及校园环境等。
㈣ 查阅资料。主要查阅与指标相关的日常管理资料与统计资料,不要求专门准备台账。
㈤ 召开座谈会。根据需要分别召开学生、教师(含中层干部)、学生家长、社区人员座谈会,并通过个别了解、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等形式深入了解情况。
㈥ 讨论评议,评定得分,形成意见,并向学校反馈。
四、督导组组成
督导组由熟悉教育管理、精通教学业务、享有较高社会信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身体健康的省督学、省政府教育督导团专家组成员和有关专家组成。每组7~8人。
五、日程安排
对每一所学校督导时间一般为2天。
第1个半天:集中听取学校汇报,现场提问;分组察看校园、查阅资料、随机听课。
第2个半天:访谈学校领导;察看校园;查阅资料;问卷、座谈、访谈;随机听课。
第3个半天:随机听课;分组梳理、汇总情况;讨论评议,拟定得分,初步形成督导评价意见;。
第4个半天:补充完善评分和督导评价意见;召开情况反馈会,向学校反馈。
六、督导结果的运用
督导组向派出教育督导机构提交督导报告。省级督导由省教育厅、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审定督导评价结果。
根据省教育厅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关于印发〈江苏省普通高中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督导评价标准(试行)〉的通知》精神,向社会公示后,对等级为优秀的普通高中学校授予“江苏省普通高中推进素质教育先进学校”荣誉称号,给予表彰;对等级为良好及良好以下的普通高中学校,限期整改;对等级为合格的普通高中学校,对校长进行告诫谈话;对等级为不合格的学校,给予通报批评,建议撤销已有的四星或三星级称号。
七、普通高中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督导评价工作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坚持求真务实、公正廉洁。
附件2 :
普通高中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督导评价评分表
督导评
价内容
|
评价要点
|
分值
|
评分细则
|
自评概述
|
自评得分
|
核查得分
|
扣分原因
|
Ⅰ.
政府
职责
( 30分)
|
(1) 认真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有制度,有指导,有督查。“减负”工作的社会宣传导向机制健全,实效明显。
|
5
|
有制度得1分;
有督查、指导得2分;
宣传导向机制健全、实效明显得2分。
|
|
|
|
|
(2) 没有对学校下达或者变相下达高考升学指标和以高考成绩为标准进行排名、奖惩的现象。
|
10
|
有对学校下达或者变相下达高考升学指标和以高考成绩为标准进行排名、奖惩现象的一票否决。
|
|
|
|
|
|
(3) 没有以任何方式公布高考平均分、上线率、名次等各类高考信息的现象;没有炒作高考成绩和升学率的现象。
|
10
|
有以任何方式公布高考平均分、上线率、名次等各类高考信息的现象;
有炒作高考成绩和升学率现象的一票否决。
|
|
|
|
|
|
(4) 执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将招生计划按比例分配到初中学校。
|
5
|
分配比例达省当年要求得2分;
分配到所有初中学校得3分。
|
|
|
|
|
|
Ⅱ.
学校职责
|
|
|
|
|
|
|
|
1.
办学
行为
( 35分)
|
(5) 没有提前招生、跨市招生、招收复读生等违规招生的现象。加强学籍管理,没有变相留级、强迫休学和退学的现象。
|
5
|
无提前招生得1分;
无跨市招生得1分;
未招收复读生得2分;
无变相留级、强迫休学和退学得1分。
|
|
|
|
|
(6) 班额不超过省定标准。没有举办重点班和变相举办重点班的现象。
|
3
|
平均班额符合省规定得2分;
未举办重点班得1分。
|
|
|
|
|
|
(7) 严格学分管理,高二年级上学期必修课结束前没有分科分班现象。
|
5
|
学分管理制度健全,实施规范得2分;
高二年级上学期必修课结束前没有分科分班得3分。
|
|
|
|
|
|
(8) 开齐规定课程,开足规定课时,不随意增减课程课时。课表教室上墙、上学校橱窗、上学校网公示,没有弄虚作假的现象。
|
10
|
未能开齐规定课程,开足规定课时;
课表未做到教室上墙、上学校橱窗、上学校网公示的;
有弄虚作假现象的一票否决。
|
|
|
|
|
|
(9) 认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不少于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学生体质健康整体水平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
10
|
未认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少于1小时;
学生体质健康整体水平未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一票否决。
|
|
|
|
|
|
(10) 没有向班级、教师下达或者变相下达高考升学指标和以高考成绩为标准对教师进行排名和奖惩的现象。
|
2
|
未向班级、教师下达或者变相下达高考升学指标得1分;
没有以高考成绩为标准对教师进行排名和奖惩得1分。
|
|
|
|
|
|
2.
学业
负担
( 30分)
|
(11) 严格作息时间管理,确保学生每天在校集中教学时间不超过8小时,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8小时。没有占用学生自习时间组织教学活动的现象。晨间、晚间不进行整班上课,午间由学生自主安排。
|
8
|
出现以下现象的,一票否决:
有学生每天在校集中教学时间超过8小时;
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少于8小时;
占用学生自习时间组织教学活动;
晨间、晚间进行整班上课;
午间未能由学生自主安排。
|
|
|
|
|
(12) 有切实的课外作业总量监控机制,确保每天不超过2小时。
|
4
|
有课外作业总量监控机制得2分;
学生每天作业不超过2小时得2分。
|
|
|
|
|
|
(13) 严格执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没有在规定外,向学生推荐或指定教辅材料,或变相要求学生统一购买教辅材料,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现象。
|
10
|
教辅用书征订符合省、市有关规定得10分;
违反规定不得分。
|
|
|
|
|
|
(14) 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没有违规补课的现象。
|
8
|
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有违规补课的现象一票否决。
|
|
|
|
|
|
3.
德育
工作
( 10分)
|
(15) 重视整合德育资源和开发优质德育课程,德育内容丰富。德育队伍健全,职责明确。德育活动形式多样。校园育人氛围浓郁。班主任工作扎实有力。重视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学校、社区、家庭沟通良好,形成合力。
|
5
|
德育工作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得2分;
班主任工作扎实有力得1分;
有心理健康教师并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得1分;
学校、社区、家庭沟通渠道畅通,工作效果良好得1分。
|
|
|
|
|
(16) 学生熟悉《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行为习惯良好,精神风貌积极向上。
|
5
|
熟悉《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得2分;
行为习惯良好,精神风貌积极向上得3分。
|
|
|
|
|
|
4.
有效
教学
( 14分)
|
(17) 牢固确立有效教学理念,出台“减负增效”、“轻负高效”的有力措施及落实机制。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把重点转移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上来。
|
6
|
有执行减负规定的具体措施及落实机制得2分;
有落实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做法及机制得3分;
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得1分。
|
|
|
|
|
(18) 教师备课体现新课程理念。集体备课务实有效。课堂教学讲求效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语言规范,以普通话为基本用语;板书精当,以规范汉字为基本用字。精选作业题并分层布置,要求学生作业书写规范,教师批改作业认真,反馈及时,讲评符合学情。教后注重反思。
|
8
|
集体备课务实有效得2分;
课堂教学语言规范、板书精当、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讲求效率得2分;
作业校本化得2分;
教学反思有深度并形成良好机制得2分。
|
|
|
|
|
|
5.
师资
队伍
( 14分)
|
(19) 认真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德教育有实效。没有有偿家教、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
|
8
|
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力,有有偿家教、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的一票否决。
|
|
|
|
|
(20) 教师培训有规划,有措施,经费有保障。青年教师校本培养工作成效显著,名优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师资学科结构适应课程设置要求。
|
6
|
教师培训有规划,有措施,经费有保障得2分;
青年教师校本培训工作成效显著得1分;
骨干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得1分;
师资学科结构适应新课程要求得2分。
|
|
|
|
|
|
6.
评价
机制
( 8分)
|
(21) 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为单一指标的学生评价机制,建立以道德品质、公民素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多维并举的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制度。没有公布学生考试成绩、排名现象。
|
4
|
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制度健全,实施规范,考评结果信誉度高得2分;
没有公布学生考试成绩、排名现象得2分。
|
|
|
|
|
(22) 改变单纯以教学质量为唯一指标的教师评价机制,建立以师德水平、教学效率、教育实绩、学生评价并重的教师工作绩效考评制度。
|
4
|
建立以师德水平、教学效率、教育实绩、学生评价并重的教师工作绩效考评制度得4分。
|
|
|
|
|
|
7.
办学
特色
( 5分)
|
(23) 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及办学特色的规划意识。重视学校文化建设,体育、艺术、科技、国防教育等各类文化元素丰富。在常规课程的创造性实施及常规工作的创造性开展等方面形成某些强项并积淀为学校传统。
|
5
|
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规划得1分;
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得2分;
形成良好的学校传统得2分。
|
|
|
|
|
8.
社会
信誉
( 4分)
|
(24) 依法治校,管理科学,校风良好,收费规范,安全措施到位,在当地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和较高的社会声誉。
|
4
|
依法治校,管理科学,校风良好得1分;
收费规范得1分;
安全措施到位,创成平安校园得1分;
社会形象良好,声誉度较高得1分。
|
|
|
|
|
Ⅲ.
奖励
|
学校如在某方面具有创新、示范意义的突出成绩,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的,给予1~10分的加分奖励。
|
|
在市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加1~5分;
在全省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加4~8分;
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一定影响加6~10分。
|
|
|
|
|
合计
|
满分:150分(不含奖励加分)
|
实际得分:
|
说明:总分150分,不含加分。135分或以上为优秀,给予表彰;120-134分为良好;105-119分为合格,对校长进行告诫谈话;104分或以下为不合格,给予通报批评,建议撤销已有的四星或三星级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