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过:“计算一下你的生命时光榜,与人打交道和与书打交道的比例是多少。如果与人打交道越多,你就会变得越来越庸俗,如果与书打交道越多,你会变得越来越高尚。”特别是对于教师来说,我们本能上愿意和书打交道。特别是面对日益变化的社会形势,通过阅读,让一些间接的经验成为我们工作中的方向盘,这无疑会引领我们走向一条光明大道。读书,更多的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寒假期间,校党委、校长室倡导全体中层干部进行阅读,精选中比较好的书并写出推荐理由。现推荐如下:
《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推荐理由:
面对“互联网+”对普通高中的挑战,大数据正悄悄影响到教育体系的每个层面,移动学校、泛在学习、大数据、云计算、混合学习等都在对传统的学校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何利用这些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且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如何促进学生的真学习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学校要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教师要与大数据同行,了解未来教育的形态,要懂得数据使用、分析与管理,要懂得信息搜集、反馈与保护,要用数据说话。
该书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了最前沿的理念——大数据将如何改变教育。该书举出MOOC、可汗学院、多邻国语言学习网站等案例,告诉我们,蓬勃发展的在线教育领域产生了大数据,教育不只是“你讲我听”、考试评分或是选修科目更多而已。大数据平台提供了强大、具有实证效果的工具,能够空前的看到学习的过程,破解过去不可能发现的重重学习阻碍,让教育可以实现“私人定制”,改善学习的成效。教师的工作不但不会被网络视频所代替,还会变得更高效,更有趣,学校能用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
大数据时代将改变教育,其巨大潜力在于推进个性化学习、改善教材和教学,并最终提高学生成绩。大数据给予我们更全面、更精细的视角,让我们看清世界的复杂性和我们身处其中的位置。大数据时代来到教育领域,我们要有所准备与行动。作为教师,更应该走在前列。
(贺克春推荐)
《21世纪技能——为我们所生存的时代而学习》,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
作者:伯尼.特里林 查尔斯.菲德尔 美国
推荐理由:
为我们提供了个21世纪学习的框架,提出了生活于这一复杂而相互关联密切的21世纪必备的技能。21世纪的教育,不仅包括传统教育科目,如阅读、写作、算术等,更应注重适应现代社会的主题,如全球化意识、金融/经济、健康与环境保护素养等。一句话,21世纪的学校,应该教会学生运用21世纪技能,去理解和解决真实世界的各种挑战!这些技能应该包括:
·学习与创新技能――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
·培养数字素养技能――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
·职业和生活技能――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社交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生产力、责任感、领导力等。
(林厚从推荐)
《拆掉思维里的墙》
推荐理由:
这本书的作者叫古典,他的经历比较奇葩。大学就读的是土木工程,想出国却被新东方吸引,成了新东方优秀老师,在新东方声誉日盛的时候选择到中科院读了一个心理学硕士,他读心理学硕士是因为看到社会对人生咨询巨大的需求以及自己对咨询事业的强烈兴趣,最终他选择了心理学作为专业,把职业发展作为事业,创办了“新精英生涯”咨询公司,为社会提供及其需要的职业发展辅导和咨询,他成为一名优秀的人生道路设计师,向青年人传播他的理念,传递他的生命价值。
这本书风趣幽默,内容丰富,观点新颖,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解码一个个思维秘密,帮助困于现状无法突破或是试图追求更大成功的人改变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堆到束缚自我的思维之墙,开启一个幸福、高效的人生。
读了这本书后,对以往的种种困惑有豁然开朗的感悟,多多少少学会一些用他的方式去换个角度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对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帮助,看了一遍还想再看一遍。
(徐娟芬推荐)
《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Eric Jensen(美国)
推荐理由:
如何以激发深度学习而非浅层面学习的方法教学,该书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式。
(邓小进推荐)
《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
推荐理由:
这本书的作者是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他是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教授,担任微软顾问。这本书讲诉的与大数据同行的学习意味着两种迥异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是在一个同样也在向他们学习的体系中学习着课程。这一体系知道学生何时需要加倍依赖于概念,知道何时需要继续往下学习,还知道如何让学生在每一天中平衡“温故”和“知新”。这些学生是在伴随着大数据而学习,因为在他们所身处的系统中,有关他们如何从事与他人和课程目标相关之事的证据可以在分秒之中产生,而不是需要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也在伴随着大数据而学习。我们第一次有机会来检验假设,来比较方法,来了解(而不只是猜测)什么是有效的和什么是无效的。反馈循环对于学生来说将是一种改进,而对于教师来说则将会是一种转型。
(张玲娜推荐)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儒德
推荐理由:
这本书正是一杯好茶、一杯好酒,它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心理学规律、效应法则被刘儒德教授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演绎得让人阅读起来通俗易懂。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对我们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娓娓道来,层层剖析,不仅浅显易出地为我们讲解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而且有针对性地指导如何运用心理学来处理教育中的问题,让人受益匪浅。
(满春燕推荐)
《学校会伤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柯尔斯滕·奥尔森(美)
推荐理由: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学校教育更是举足轻重。然而,学校教育很多时候会不自觉地伤害到学生,严重的会影响人的一生。美国作家奥尔森通过采访不同领域的人物,有建筑学家、设计师、著名教授等,让他们回忆校园生活来阐释即使是很成功的人,在学校中也或多或少受到过一些伤害,真实的案例让人更触目惊心。例如书中写到一位叫巴伦的父亲,他愤怒地谴责学校:“学校这个地方,几乎不能寄托希望于在里面学到任何重要的东西,这个体系容不下他的长处。这不是教育。”可又能怎么样呢?奥尔森问巴伦,最担心害怕的事情是什么,“我害怕他到16岁的时候会辍学,被这个体系完完全全甩在外面。然后他还能有什么样的前途和指望?”
这本书分两部分,破裂和疗伤。第一部分由学校伤了谁、各种各样的伤害、为什么学校要伤人三章组成。第二部分由人们是如何疗伤的、疗伤的步骤、受伤的学校、疗伤的家长、疗伤的教师、相互疗伤的学生们组成。
这本书没有很高深的理论,作者深入浅出的用一些事实来引导读者思考。特别是在各种各样的伤害一章,作者列举了创造力之伤、顺从之伤、反叛之伤、麻木之伤、平庸之伤等方面对学校造成的伤害,而在看这些伤害的同时,作为读者,可以对号入座,进而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特别可贵的是,作者在书中不仅指出了现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还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疗伤的方法、疗伤的步骤,让更多的人学会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在学校中建立和学生的关系等问题。
(高东梅推荐)
《优秀教师的课堂艺术》,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美)戴安娜·罗曼斯,(美)科尔伯格
推荐理由:
该书所讲述的教学方法就是要创造一个充满信任、创造力、积极性、好奇和快乐的学习环境。书中那些自我测试、寓言和其他有趣的项目都旨在建立一个充满欢笑和游戏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这些技巧设计得简单有趣,你无须练习,可以马上运用。运用之后,你的课堂将会是幽默的课堂,学生喜爱的课堂,进而一定是高效课堂,你将成为最受欢迎的教师。
(蒋建兵推荐)
《基于脑的课堂教学框架设计与实践应用》,华师大出版社
作者:李金钊
推荐理由:
1.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习的物质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当基于脑的特征并能促进人脑的发展。
2.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的价值是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行为必须符合不同年龄的人脑思维和行为规律。
3.了解大脑的属性和关于脑与学习的几点认识,了解脑科学与日常教学的联系,可以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教学。
(陶兆宝推荐)
《我与地坛》,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史铁生
推荐理由:
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对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当今青少年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在现存考试制度的压力下,心灵异常脆弱,一遇到棘手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选择逃避、甚至轻生加以面对。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针对这一现象,应理智地通过各种方法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对于自己的命运和生死问题有正确的感悟,从而健康他们的心灵,坚强他们的性格,有助于他们正常地成长。
(周伟明推荐)
《世界很大幸好有你》
作者:杨澜
推荐理由: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是2015年流行语。杨澜的全新个人散文作品《世界很大幸好有你》在2015年推出是那么顺其自然。她以“大女生”的视角,讲述她的婚姻、儿女、家庭和她理解的幸福力,同时也首度分享了她采访800多个世界各地各界人士所总结出来的“澜”式说话之道,以及她一路走来的心路感受。书中的一段描写是陪伴婆婆走过人生最后一段时光,杨澜用平实而温暖的文字诉说爱和离别。印象最深的是杨澜坚强乐观的婆婆临走时,最后的要求是“摘一个她种在后院的丝瓜,放在床头,看着它,她能感觉生命往复,生生不息……当分离最终来临,我们在她的房间里点上蜡烛,呼唤着:妈妈,往有光的方向去。”如此平凡,却那么感人。“幸福不是一次行为,而是一种习惯,而习惯是可以养成的。一个人的幸福力的觉醒是从对自身的了解开始的,最终也是我们自己塑造了自己的幸福。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这样的自我期许:人生繁盛,让生命美丽绽放。”并非字字珠玑,却是朴实的领悟。
看看这本书,让自己明白在未来的日子里,更知道应该珍惜什么。用有限的生命创造美好的记忆,让它真正成为自己生命的财富,这就是接下来的人生当中最应该花心思、花时间去做的一件事情。
(钱柳云推荐)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作者:古典
推荐理由:
以前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板。在工业化时代,这个理论的确非常有效。但是在全球互联网的时代,这个理论实际早已破产。
今天的公司实在没有必要精通一切,如果财务不够专业,可以聘用比自己更有优势的会计师事务所;如果在人力资源上欠缺,可以聘用猎头或者人力资源咨询机构。市场、公关如果是短板,有大量的优秀广告和宣传公司为你度身定做;同样的还有法律服务、战略咨询、员工心理服务……
当代的公司只需要有一块足够长的长板,以及一个有“完整的桶”的意识的管理者,就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补齐自己的短板。
所以今天的企业发展从短板原理,变成长板原理--当你把桶倾斜,你会发现能装最多的水决定于你的长板(核心竞争力),而当你有了一块长板,围绕这块长板展开布局,为你赚到利润。如果你同时拥有系统化的思考,你就可以用合作、购买的方式,补足你其他的短板。
(季一鸣推荐)
《罗辑思维》,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
作者:罗振宇
推荐理由:
许多年轻人都成为了罗胖的忠实粉丝有种、有料、有趣!互联网时代,独特视角让你“涨姿势”,长见识。
(赵科推荐)
《狼图腾》,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
作者:姜戎
推荐理由:
本书对草原狼性的生动描述,揭示了狼的团队协作、善于交流沟通、不断适应和学习、创新和严密的团队纪律。也从侧面引发了人的无限制开发对生态环境和对国民性格的思考。
(陶国华推荐)
《透视美国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定华
推荐理由:
书中对美国天赋教育,高中教育,学生的选拔,教师的晋升等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是旅美留学人员的真实感受和独特视角,对国内教育有比较意义。
(徐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