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第一中学校长 任欣伟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们选择两个问题写成的增效减负的文本材料已经人手一份,我就不再照本宣科,现在谈两个问题。
一是市一中从06年开始的增效减负的初步实践使我们初尝甜头,并由此而获取一些零碎初步的体会。
二是为什么我们会把编制学案作为突破口,为什么把评价机制的改革当作增效减负的杠杆。
显而易见的是,增效减负不是一件浪漫主义的事情,因此需要来自内心深处的勇气。
增效减负也远不是登高一呼,应者云集一呼百应的改革,不乏担心、疑虑、胆怯,甚至似是而非,口是心非。因此需要真实的说服力。、
我的看法是增效减负是今天教育改革的一项艰巨的事业,是在争议声中,在缺少系统成熟的设计中全面展开的(暂时也不可能有),因此需要管理层的决心和师资队伍众志成城的意志和行动以及尽量体现辩证、可靠、简单、实用、愉快的价值观的系统设计。
增效减负也是我们在一个不能再晚的时间段里干的一件正确的事情,是教育文明发展到需要停顿一下思考的成果,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干正确的事要实现设计的意图,至少需要这样三个条件:
第一,最大程度的共识。任何事情永远不可能有事实层面的完全一致。但是大事,事关全局的动作却必须尽可能凝聚最大多数人的想法。只有大多数人动起来,才会有繁花似锦的局面。这一点取决于管理层的胆识和平日营造的氛围。
第二,坚决进行到底的意志。增效减负,一旦动起来就不能半途而废,也不能浅尝辄止,更不能允许一夜之间复辟的悲剧发生。用科学发展观看增效减负,前面的困难一个又一个,克服困难的最大动力来自管理层的坚决和整个团队的勇往直前,言语不必如雷贯耳,行动务求实实在在。
第三,比较完整的设计。我们认为增效减负的比较系统的设计应该包括:
1.理念要点(理论框架、立意,主要是解决从什么样的思想土壤出发)
2.实施路径(工作展开的方向,从学校角度包括管理层,教师,学生,家长,社会资源开发利用)
3.措施要点(比如从教师方面讲,包括课堂文化的建立,作业量控制,学案,导师制,分层作业,当堂训练主动思考等等)
4.评价标准(如怎样才是体现增效减负精神的课,怎样算是增效减负模范教师,模范备课组,模范教研组,在学生当中开展自主学习模范的标兵和自主学习模范班级的评比)
5.监督和调控(用系统和非系统的办法进行调查并予以控制,在这样一个管理的过程中一定不能缺少刚性的因素,如作业量的控制。如果没有刚性的手段来进行控制的话,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我们一中一开始控制作业量就直接了当地点名通报,这实际上也是过程中的一种负激励,我们不允许辛辛苦苦地摧残学生的事情发生)
6.总结表彰。教师节具有一中特色的表彰项目超过一半是围绕增效减负设计的,增效减负是一中主流的价值追求,我们的导向非常明确,一中的优秀教师就是增效减负的模范教师。
环环相扣的工作环节的设计应该体现出最好的价值观,那就是简单,实用,愉快。这取决于管理层的民主意识和以民主管理为基础的集思广益的全员参与的精神去实现共同管理和创造。在这样一个系列的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是排除虚假的因子,不要有假动作,不要理念满天飞,行动地上爬,做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同时通过大家谈,大家设计,大家反思评点形成一种开放的机制。没有束缚,各种好的想法就会产生出来。有了想法,办法就会比困难多,这也就是事物需要的适宜的气候,阳光和雨水,反过来又浇灌了增效减负的土壤,那么我们就能使创造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征途中必须的重要的气质和追求。
二是为什么我们会把编制学案作为突破口,为什么把评价机制的改革当作增效减负的杠杆。
材料里谈了六点,我想再强调说明两点:
1.学案制促使教师通过转变教学组织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一个导学的作用。正如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学,教学生学。学案导学是从学生的角度着眼,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解决的是“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学案导学”把教学的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编导、引导、指导上。编制“学案”的过程就是一个综合的探究性活动过程。它不是原有教案的翻版,而是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有目的、有层次安排学习活动,教师从主演变为导演,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指导学法,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整个课堂。正如笛卡尔所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过去依靠教师灌输、消极等待的学习习惯,转变为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积极参与。“学案导学”有助于简化学习内容,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实效,增强学习能力,达到增效减负的目的。
2.“学案制”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材料中原因第四条谈的就是这意思。“学案导学”使整个学校在每个年级段的每一门学科中实现了对所有学生的教学公平,最大限度地克服了因为不同班级任课老师经验水平差异而导致的教学效益的差异,也降低了教师在备课环节的能耗,在彼此奉献出最精华的同时分享同行的智慧,在实现不同班级学生共同和谐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备课组全体老师的和谐快速发展。
我们的体会是,学案制的好处是大大的。我们在材料中举了个例子,我现在还要补充一个例子,高考中480满分,所有七个理科班最高的分和最低的只相差1.2分,不能不说我们拜学案导学所赐。
为什么把评价机制改革当作增效减负的杠杆。杠杆就是最重要的着力点,起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何评价,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导向,是要体现学校的主流价值观,因此我们从行动的一开始就非常注意这个问题,并且一直在动态中不断完善,而且注意涉及到各个子系统,尽量形成一个能够涵盖各个方面的立体的评价网络,让它成为引领的方向。
评价机制的建立是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我们有几个重要的设计理念:(我这里讲的不是逻辑很严密的,仅仅只是思想的碎片)
1.老师最大的本事是什么?开发学生。开发学生最重要的功夫是什么?正面教育,正面教育三项基本功不可或缺。
第一,表扬,学生有成绩,有好的表现,一句话,一件事,一次作业,一次得奖,一次进步,要立刻当众进行表扬。古人给我们一个告诫:扬善于大庭广众之中,惩恶于私下密室之内。
第二,激励,原有的基础上让他更好,哪怕非常好,也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表扬的本事,激励的本事都属于感性的阶段,一般老师完成大学教育这两个本事都可以具备,只要理念转变。按照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的实验结果,给与激励的人他可以释放出80%的潜能,没有得到激励的人最多只有20%~30%。
第三,引导,引导是高级阶段理性阶段,这是对老师的真正的考验,颇见老师教育的功力,体现的是学生的价值观,精神层面,对社会,他人,自我的认识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他可能处在一种迷惑的状态当中,我们老师有没有这样的能力把他引导出来。
2.对学生而言,老师不是让学生依靠的人,而是使依靠成为不必要的人,优秀的老师要动着脑子让学生多干,自己少干,这是你的巨大成功,实现的是无为而治。学生对老师依赖越少表明学生成熟度越高,学生的成熟度越高表明老师的功力越深。
3.学习是谁的事?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不是家长、老师的事,要让学生彻底明白这一点。爱因斯坦说过:学习是责任,是令人羡慕的机会。不是痛苦的任务。什么是责任?歌德说:责任是对自己必须做的事付出一点爱。所以要热爱学习。增效减负意味着素质教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是教育的拐点,我们要告诫我们的学生不能在教育拐弯的时候被甩出跑道。经济学家哈契克把学习比喻为自愿签订的一份契约,签约者更愿意为了学问而受苦,没有这种心态,再聪明也不能保证有所成就,只不过单单意志上的吃苦还不够,还要有发现的快乐感和学会聆听的敬畏心。美国有位大学的校长对他的新生讲,到我们学校学会三件事,专心致志的听课,脉络清晰的思考,正确无误的写作,专心致志的听课还要怀有一种敬畏心,这个对老师是提醒,你的课是不是值得学生怀有敬畏的去听。
4.客观事实是,学生读什么学校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在什么老师的领导下成长。教师的理念态度,对学生求学阶段来说是决定性的,不仅在最大程度决定学生在你的田野里的喜怒哀乐,甚至会长久地影响学生一生。所以通过改变评价标准的价值来影响引导老师的价值取向就显得十分重要。
5.增效减负能否成功最大的变数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是否激发出来。学生有了大量可自己支配的时间,如何影响,让他自觉,自主,乐此不疲地专注于学业,这对学校,对老师是很大的新的挑战,决定学生兴趣和内在动力的关键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人格魅力,知识魅力还不是第一位的,能打动他的心灵的,持续让他热情燃烧的是老师的人格。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离开学校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
今天的老师必须明白,素质教育是大势所趋,浩浩荡荡,顺之者昌,把握者福,逆之者走,不适应者苦。从事社会职业的第一能力是什么?是适应能力,这是人在社会上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能力,有适应能力的人至少不会感到痛苦。高级能力是创造能力。适应、创造就会感受教师职业的幸福意义。否则,本领危机将如影随形,纠缠不休,痛苦不堪。
二是建立一套涵盖主要方面的评价标准,这就需要涵盖各个子系统,教师个人、备课组、教研组、学生自主学习的模范、自主学习的模范班级、模范年级组,一个完整的评价标准系列。
三是建立执行标准的正负激励机制。标准建立和表彰都必须用民主参与的办法施行,保证它的公平公正。
一中的实践是初步的,思考也是零碎不系统,工作的漏洞,状态的不稳定,也是存在的,但有一点我们全体教师确信无疑,那就是我们只要走在增效减负的道路上,我们就能让社会看到教育的良心,会为我们取得不为一己之私利的成就而感到深深的喜悦,我们也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由衷的满意,学生会因为我们的改变而感到求学的幸福。
倘能如此,夫何他求?
谢谢!
2009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