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校简介>>院士风采

校史专栏 | 院士风采——压不跨的结构专家

来源: 录入者: 发表于: 点击:

陶1.png

陶宝祺(1935~2001),我校1952届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航空智能材料结构研究的开拓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力学、测试技术和智能材料结构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提出了结构强度自诊断自适应理论和方法,解决了旋转工况下多种测试信号和高压功率信号的非接触式同步传输技术关键,撰写了国内第一部论述智能材料与结构理论和应用的专著《智能材料结构》,主持创建了智能材料与结构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他拓宽了测试与记忆元件研究领域,发明、研制了多种新型传感元件,主持完成了直升机整机结构等10余项大型工程应力测试项目。

陶2.png


1935年1月10日

陶宝祺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1952年毕业于常州市正衡中学,同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学院,1953年因院系调整转入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飞机工艺专业学习。1957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南京航空学院(即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20世纪60年代初,他曾参加过国产直升机的设计。不久,因为家庭原因,不能接触机密而调出了研制队伍,被安排到力学教研室。20世纪70年代,他参加了“长空1号”大型无人驾驶飞机油箱的设计,从事过大型压力容器的防爆试验,主持过中国自行研制的直6直升机的全机应力和振动测定。

陶3.jpg


20世纪80年代

陶宝祺在力学测试仪器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由于发明弓形应变片、微压强传感器、双向引伸计、光纤转矩测量装置、高灵敏度液位传感器和压差式比重计等成果,他相继获得国家发明奖等奖项。

 

20世纪90年代

陶宝祺作为中国航空智能材料与结构研究的开拓者,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为推动这一高新科技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众所周知,20世纪下半叶,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1989 年在美国作高级访问学者期间,陶宝祺院士了解到一个刚刚出现不久的新研究领域——智能材料与结构,他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前景非常广阔的新领域。1991年4月回国后,在“没钱、没人、没设备”的“三无”境地下,陶宝祺院士创办智能材料与结构研究所,首创国内航空智能结构的研究。从国外回来时,他携带最多和最重要的行李就是八大箱外文资料。回校后,他从一个3万块钱要用3年的基金项目、一台286计算机和一台打印机开始了新的征程。他集中了30多位来自力学、材料、光学、机械、计算机和测控技术等多学科的青年教师、博士后和研究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航空智能材料与结构的概念、传感与驱动元件、信息处理与控制方法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他从不被困难和挫折所吓倒,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突破口。场地不足,他就安排各类实验轮轴转;设备缺乏,他就自行设计,土法上马,甚至时常搬抬每块13.5公斤重的砝码;时间不够用,他就每周七天“白加黑”。

陶4.jpg


如今,智能材料与结构研究领域在陶老师、陶老师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的拼搏下,从初期的简单构想到研究成果应用于我国多个航空航天重要工程;从一个新兴研究领域的萌芽,到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从一个条件简陋的研究所,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个学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智能材料与结构的研究在不断刷新高度和拓展广度。

陶5.jpg

 

供稿 | 杨政宁

审核 | 顾鑫浩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