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领域持续变革的背景下,江苏省规划课题《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普通高中情境教学实践研究》正在稳步推进,为高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常州市第一中学积极参与这一课题的实践探索,致力于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课堂情境教学相结合,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素养。3月27日下午,张蓉和叶洁两位老师开设了两节市级公开课,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情境课堂中的应用,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张蓉老师的课题为《析简言,写深意》,是苏锡常镇一模作文讲评课。张老师聚焦解决学生作文难点,并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认知能力。课前学生对比了十年前作文题与一模作文题,记录下真实感受,张老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取了学生感受的关键词制作成“词云图”,并以此导入课堂,新鲜生动,让学生感受到情境对话作文题既有难度但又自由灵活,困难与机遇并存。课堂主要环节,学生分析了优秀作文中解析命题材料的段落,以此总结“引材立论”的方法,最后写一个“引材立论”片段并分享。整节课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自主发现作文思维技巧,其主体性得到发挥。教师运用评价量表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写片段,即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又引导学生将散乱的思维整合概括,提升思辨能力。
叶洁老师讲授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将文言文的抽象思想转化为直观图像,帮助学生通过视觉符号理解经典,同时训练跨媒介表达能力。借助“图说论语”的形式,将AI作为“古典与现代的翻译器”,既呼应了《侍坐章》中“言志”的开放性,又以视觉冲击强化记忆。在图像分析中嵌入对《论语》核心概念(如“礼”“乐”)的追问,则更能实现“技道并进”。这一补充既丰富了评课的创新维度,也体现了语文教学中“语言建构”与“审美创造”核心素养的融合。
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常州市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张传东老师认为:张蓉老师的这节课能直击学生痛点与难点,针对学生面对事例材料无从下手导致偏题而有的放矢,寻找到“引材立论”这一小切口,给予了学生切实可行的写作思维方法。
同时,张老师肯定叶洁老师的《侍坐章》各个环节层层推进,课堂衔接顺畅,并且用图片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被打开,对四子辨识的过程也能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从文本出发,结合丰富的补充阅读,打开眼界。
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郭家海老师充分肯定了张蓉老师的作文课,认为课堂中作文典例和量表都细致精准,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分析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今后也可以通过一些思维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郭老师还从逻辑思维培养的角度,肯定叶洁老师《侍坐章》的教学过程,通过对四子的辨识,培养鉴别证据的能力,从子路的“率尔而对”到曾晳的“咏而归”,每一句回答都是儒家思想体系的前提,而孔子的“哂”与“与”则是严密的结论。
此次教学展示活动不仅彰显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情境课堂的独特优势,更引发了专家同仁对“智教融合”的深层思考。未来,我校将持续深化课题研究,探索更多人工智能与学科融合的创新路径,让技术真正成为撬动课堂变革、提升核心素养的支点,为新时代普通高中教学改革贡献实践智慧。
供稿|教师发展处
审核|赵一鹏、张玲、顾鑫浩